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409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美国家领导人2009—2018年度联大演讲为例,主要考察国际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WE及其与不同类型的心理过程动词的搭配,以及他们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人称代词复数WE在两个语料库中均为高频词,但WE的外排型用法在美国家领导人联大演讲中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中国家领导人,这与两国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与WE搭配出现的心理过程的总频率在两个语料库中基本一致,但两者通过对心理过程类型以及具体心理过程动词的不同选择建构了不同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
老骥的疑问     
有熟人退休以后自称老骥,他自己说他虽然也会伏在马槽上,但并不是那种只恋草料的马。不知为什么,竟被人们叫喊成了老杞。他也不生气,反而说,听老辈讲,自己的先人原来就是从古时叫作杞的那地方过来的,被大伙儿叫成老杞可看成天意。人们只要是嘲笑某些人无谓的焦虑,无穷的担心,就会笑道: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3.
4.
先秦散文《庄子》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用词的特点,其中的“而”字主要用作连词,亦用作助词和代词。用作连词主要连接词与短语、短语和短语,可表达并列、承接等10种语法意义。其余还有由“而”组成的“而况”“而今”“然而”“俄而”等几个复音词。《庄子》中“而”的一些用法非常特殊,一些用法已经逐渐消失,一些还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6.
以疑问义为核心范畴的疑问代词是句子的天然焦点,它在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中都占据显赫位置。由于其地位显赫,所以常常扩张用途。为了满足人类交际需要,疑问代词从基本疑问义扩张到了遍指、不定指、感叹、否定等非疑问范畴。这一现象跨语言存在并非偶然,是与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密不可分的。此外,英汉疑问代词还分别扩张出引导从句功能和回指用法,之所以出现此种类型差异,与疑问代词作为疑问焦点时所处的句法位置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切实改进文风,是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优良文风的养成,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这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注意研究的问题。胡乔木同志作为我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文件和历史文献。邓小平同志称他是"党内第一支笔"。胡乔木同志的文章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他对建立新鲜活泼  相似文献   
8.
汉语史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及类型学研究都表明汉语方言中存在"量词→指示代词→名词化标记"这样一个语法化链条。海盐方言中"个"的语法化过程较完整地保留了该语法化链条的演化路径,充分证明了该语法化链条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统。这可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各个层面解释促使该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你们"指称对象具有个性。毛泽东话语中的第二身代词复数形式有着与一般用法不同的特点,其指称内涵既有实际的指称,也有戏剧性的用法和虚化的元语言形式。其代词"你们"指称受话人和与其一起的人用法频率最高,与毛泽东的受话人多为复数,且多为某类或某些代表人物有关,这直接导致了"你们"的高频使用,同时也与他的话语具有普遍针对性有关,特别是其元语言形式的话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其话语权势,使其话语具有可协商性和亲和度。  相似文献   
10.
人称代词的普遍使用,成为现代汉语诗歌区别于中国古代诗歌一个突出的标志。目前,学界从现代诗歌的主体研究、表达策略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等角度对人称代词的探讨日渐深入,但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发生的历史语境及演变机制、人称带给新诗异于旧诗的审美体验及形式功能差异、人称在现代诗人创作中的个性特征、汉诗英译的人称转换等问题的探索有待拓宽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