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40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创作往往依据某种文类或文体特征而借助或匹配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些定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随着历代运用及认知状况而形成相应术语流转或更新.大致说,"赋比兴"三法最初是古人根据《诗经》文本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达方式,并衍生出"铺写""比象"等写人笔法;后来,随着抒情性"诗骚传统"与叙事性"史传传统"的并行互融,不仅确立了"抒情"的主体地位,而且包括"状物"在内的"叙事"也备受重视,于是"赋比兴"诗法便逐渐流转为"抒叙议"(抒情、叙事、议论)文法.在此前前后后,又随着诗与画、诗与文、小说与画等文类互渗互动的文本创构,本原于绘画理论中的"描写"逐渐由隐而显,加入"抒叙议"文学文本创构俱乐部,并时常与"叙述"相依为命.至明清时期,风起云涌的戏曲小说往往将叙事与写人兼顾.先前的各种文学写人文本,此时再度被纳入人们的视野,被运用写人理论展开回溯性地重新审视.诗骚、辞赋、绘画以来的写人传统得以越来越清晰.同时,传统写人理论也相应地愈发显示出其谱系性,并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自成一脉.  相似文献   
2.
3.
4.
赵杨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57-158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汉字正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素材和灵感来源被广泛采用,对于汉字造字应注意基本的应用规则如正确性、合理性和协调性原则,同时应灵活运用汉字造字设计本身的各种表达方式来丰富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总结了日本人的社会传统、价值认知、行为法则、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语境的特点,阐释了文化语境对日语特有表达方式形成的影响,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驾驭这门语言,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一 一般说来,韩国人把感情的外露视作美德,而日本人却把压抑感情视作美德。两国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同阳刚和阴柔,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饶有情趣的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体现着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语和法语疑问句的种类划分标准不同,但两种语言的每类疑问句都有相互对应关系,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本文将结合两种语言的特点,对汉语和法语的疑问句进行了一个简单比较,希望能为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汉法两种语言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且复反义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句式,其萌蘖于《诗经》,正式形成于刘宋,大量出现则在齐梁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且”“复”等连词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的一对动词或形容词,有单句,也有对句,内容以写景为主。其形成过程历时弥久,参与诗人众多。且复反义句不仅反映了其自身文学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及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think"这一内隐动词为例,基于典型事件模型,对"S+think+宾语从句"结构的附加疑问中的疑问句部分进行了认知解读。最终实现了"S+内隐动词+宾语从句"结构的附加疑问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度和偏离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在历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不能共现;在共时平面下,操作的零度与偏离形式是共现的。历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分别对应着"潜性"和"显性";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既可以是"潜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