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弋阳腔从南戏发展而来,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娘戏"的目连戏是重要过渡,江西民间戏班盛演目连的习俗沿袭至晚清,弋阳腔因其"随口演唱,任意更改"而迅猛发展。随后便传入各地,与地方土腔结合形成新的腔调,于清代被谓之"高腔"。弋阳腔以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  相似文献   
2.
青海民和麻地沟一带原有演出目连戏的习俗,以演员赤脚上真“刀山”为特色,故当地乡民又将这一活动称为“刀山会”。它曾是陕甘宁青川等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演出活动,闻名遐迩。本文以口述史的方法,动员老艺人回忆并力图重显最后一次刀山会演出的情况。麻地沟刀山会的剧本内容可说是非常独特,表演方式别具一格,在演出过程中举行的各种仪式也很值得研究。总之,麻地沟刀山会演出,对于考察目连戏的渊源流变、目连戏与目连宝卷的关系,研究民间戏剧与民俗以及乡村祭祀还愿戏与庙会社火如何巧妙结合等等,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亟待抢救。  相似文献   
3.
廖开顺 《东岳论丛》2001,22(3):127-129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内容取之佛经故事 ,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 ,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辰河高腔目连戏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戏中所蕴含的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辰河高腔目连戏已演变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是湘西辰沅流域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5.
目连戏是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行善,根据民间流传的“目连僧冥间救母”故事而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该《劝善戏文》分上、中、下3卷100出,它描写了傅相一家人的命运。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地狱寻母,历尽艰险,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发源于祁门县环砂村的目连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并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7):37-37
◇黄山学院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徽州文化调研组前往歙县韶坑、祁门环沙等地,走村串户,通过当地的老艺人和有关群众,了解徽州目连戏资料,争取在当地的配合下,抢救和复活这一重要徽州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田野调查和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青海目连戏的音乐唱腔、旋律、调式结构、节奏韵律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青海目连戏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的《目连宝卷》是我国目前惟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目连戏剧本,被专家誉为“中国古老戏剧活化石”。文化部专家组曾对其作出如此评价: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这一评价说明了青海目连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流失,《目连宝卷》散佚,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消亡的危险日益加大。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目连戏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皖南地区的目连戏带有强烈的地方宗族色彩,具有浓厚的皖南地方特色.封建社会里,皖南目连戏因其对于宗族的特殊功能而被广为使用;当前,这古老戏曲却由于种种原因衰落了,人们不再使用它.但是,皖南目连戏因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并没有失去使用价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徽州徽班,顾名思义,就是徽州人兴办的、唱徽戏的戏班。这里包括徽州人在本土办的徽班,和在外地(如扬州、杭州等地)办的徽班,也包括在明代中叶以唱昆曲为主的徽班,和兼唱目连戏的徽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