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道 《中外书摘》2010,(3):48-49
对艺术的理解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真正走进生活乃至生命深处并挖掘艺术真谛,将其以艺术形式呈现给世人,则需要艺术家潜入生活用心来感悟和聆听。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币欠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旨在追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韵致,最终是心灵的反映。作为一位青年山水画家,刘明有着对"意境"的仔细体味和把握,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构造他梦幻般的山水世界,他极为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将宇宙、山川、太空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追求古朴清新、雅意天成的笔墨形式,并带有明显地经过心灵调节之后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索尔仁尼琴的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以高超的浓缩时空的技巧,描写了普通犯人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里度过的一天,展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对不公正的抗争,张扬了人性尊严,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与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智顗、吉藏、圆测、良贲等人所撰述《仁王经疏》的仔细检索分析,发现了智顗在宣讲《仁王般若经》时同时看到了三种不同的《仁王般若经》译本,而且真谛三藏所撰述的《仁王般若经本记》直到良贲时期仍然在流通。这一事实从另一角度说明,真谛翻译《仁王经》的说法也是正确的。由此证明,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确实翻译过《仁王般若经》。也同时证明,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记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人民性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凝炼和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真谛。从主体维度看,人民是习近平倡导的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承载者、守护者和创新者。从目标维度看,加强新时代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分别是: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提升人们的清净感、信任感、亲情感。从价值维角度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民族复兴的价值理想和社会和谐的价值标准,可以实现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真理"在中国哲学指真实无妄的知识或道理。先秦哲人肯定源自观察思考的观念和知识是真实无妄的,具有真理性。早期哲学一切知识皆真理的观念,随着佛教的传入发生了动摇,并由此形成真假(俗)对应的认识框架。佛教真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主张超越一切言相而进达寂静空明、融通一切的境界,圣人和凡人通过不同方式都能够走向真理。宋儒批驳佛老的空无,又承接了从佛教而来的注重相对待和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向。人能否求得真知,在能否以行或实践为基础,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的彻底完全的知识。明代心学坚守知行的统一,真知必须以行为内容,不行就不能叫做知。气学强调亲身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德性之知的真理性是建立在闻见的基础上的。王夫之断定没有力行实践的真切体贴,知就不是真知,人们依据实践可以验证先前知识的正误。但人的实践本身是有限的经验归纳,知识的真理性,实际依赖于在知行不断互动往返中的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圆测作为唯识学大师,在此方面著述甚多,但其流传至今的唯有<解深密经疏>.在此著中,圆测对唯识学的根本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予以了较有特色的诠释.他虽以玄奘唯识新学的立场为主,但能以合理的方式对待真谛唯识旧学,反映到此注疏中是对后者常有正面引述.在对<解深密经>的有无说的诠释中,也是如此.不过,具体到对三自性说的诠释,则基本采用唯识新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