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义、行健、和谐,构成了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观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形式,但却以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对其进行时代化充盈与阐释。这一价值观是一种系统的、辩证的价值观,它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其最大特点在于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以往价值观存在的知行分离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知行断裂现实表象出发,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知腐行腐、司法枉法、明知故犯、知行相悖的行为寻找理论缺陷,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为"知行断裂"现象寻找对策。实践中"知行断裂"的修正,须从信仰教育、实践教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7):12-21
《实践论》提出了广义的"实践"概念,但对实践概念的运用却是狭义的,即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蕴含。狭义的实践属于实践哲学的"大"的认识过程,实践在其中处于生存性的本体论地位,克服了理论哲学从认识论解读"小"的认识过程而造成的知行二分困境。"大"的认识过程中的"知",既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之"知",又是无产阶级理想信念之"知",为知行合一提供了"信仰"前提。《实践论》作为中国化的实践哲学,既实现了传统实践哲学现代化,又实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中国化,使其立足新的思维平台,进而超越了传统知行观。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今社会的政治要求,也必将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高校的培养和强化,而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体现在知行统一,而不是学成教条,理论上夸夸其谈,行动上却自行其是。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会通。学界曾对宋明理学中理气关系、心理关系、心性关系以及知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普遍探讨和争论。从和谐的视角来看,过去人们简单地批判"理本论"而肯定"气本论"的观点,以及片面地评价"心本论"、"知行观"的做法都是较为偏颇的。宋明理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华和谐思想:一是"理本论"、"心本论"和"气本论"三大学派从哲学本体论上深刻论证了宇宙和谐和天人和谐的思想;二是以心性论为重点深化了儒家的心性本体和心性修养的思想,为自我和谐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以知行关系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与行的内在和谐统一与人际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知行统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哲学思想家历来推崇“知行统一”。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做人、做学问方面。而要解决人才培养上“知行不一”的问题,须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加强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等方面着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融人教育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做人做事上“知行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德育方法已普遍从灌输道德知识为主发展到多种德育方式并重,力求让道德通过一种非强制性力量使人们倾向于选择善行。互惠利他性德育从思维和操作层面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道德实现路径,指出互惠利他性是人们心底的契约,只有善行才会使自己无拘束的生存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既得和应得利益;互惠利他性是人对道德知行转化的精神体认,并为知行转化提供价值根据,促使道德行为由他律模式转为自律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针对大学生生态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现象,从大学生自身生态认知水平较低、外部社会环境发展尚未成熟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原因。认为要改变这"知行脱节"现象,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提高生态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冰 《理论界》2010,(8):110-11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念,表明了天命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吾与点也"的人生境界;在认识方法上,孔子在《论语》中以小故事的形式阐明了重体悟和经验的和谐方法。儒家哲学千百年来指导着华夏子孙沿着"贵和尚中"的足迹,实现着成己成物、人我交融的人格品质。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作为传统文化,这势必塑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民族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孙奇逢知行统一的主张贯穿其治学经世的整个过程,并逐渐形成了知行统一的处世风格,其核心是知行统一观。这一价值取向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立身方面,尊儒崇礼,内孝外忠,不但对儒学有着精到的研究,而且切身践行儒家道德规范,在行孝义方面树立了规范;在性格气质方面,正直坦荡,不慕权贵,既敢同阉党的邪恶势力抗争,又淡薄名利,行事端正,不依附权贵;在学术追求上调和朱陆,兼采理学和心学精华,并将学问和经世恰当地结合起来。孙奇逢治学和经世的态度是统一的,这种黜虚崇实的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受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