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语稻作词汇及其文化内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子与麦子、玉米并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壮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有悠久的水稻裁培历史。壮语之中沉积着丰富的稻作文化词汇。本文从广西马山县壮语相关的稻作词汇入手 ,挖掘它们的深层内涵 ,从语言角度解读壮族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德清县防风传说的追溯,借由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可以窥见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这一过程,折射的是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民族螺丝结顶墓葬体现了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5.
武陵文化区酉水流域"螺丝揭顶"坟墓葬式是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7.
弥生时代是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产生了质的变化的决定性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稻作文化的传入.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批稻作民来自朝鲜半岛.本文以诸多事实证明当时的朝鲜半岛不具备给日本列岛提供这批稻作民的可能性,而从航海条件、社会动因、地理意识、人种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点等方面,论证了这批稻作民来之于中国的吴越地区.  相似文献   
8.
大理白族稻作祭仪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族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民族,在白族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稻作祭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稻作祭仪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在论述了白族稻作祭仪的变迁原因和变迁形式的基础上。指出了面对变迁怎样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族始祖共工六千三百年以前降生在与炎帝神农故里会同紧邻的洪江(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颛项和帝喾高辛时期曾任“水正”.他的子裔及其部族均以治水和水田稻作为业,其势力由南向北迅速发展到了以洞庭为中心的荆楚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即可与帝喾高辛抗衡的部族集团.公元前4371年(庚午)共工与高辛争帝失败后,其子裔和部族集团,从荆楚江淮的北部地区,撤退到了常德和湘西武陵地区,并在澧县城头山等处建设了宏伟的都城和巩固的根据地.因“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水族的族称亦自此而来.  相似文献   
10.
外来生态知识指的是从一个共同体外部传入其内部的生态知识体系.从外来生态知识侵入龙脊壮族地区的历程来看,外来生态知识不仅带来很大的破坏作用,使龙脊梯田稻作农业产生很严重的灾变;同时,它也发挥着维护的功能,通过政府政策的保证和外部能源的输入帮助梯田文化生态系统恢复了良性运转.这说明外来生态知识与本土生态知识在本质上不是互相冲突的,强制性割裂两种知识实际上是极端文化相对论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