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章学诚反对庸滥八股文的写作,倡导一种高境界有质八股文的创作。这一思想在其八股文理论中表现为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他对庸俗八股文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他又对高品位、有质的八股文推崇备至。章氏的这一矛盾思想,既是对当时八股文写作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由其进步思想所决定的。同时,章氏提出了矛盾调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隆六十年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作为身后声名弥彰的浙江籍学人曾与当时直隶的书院教育发生过密切关联,在燕赵大地留下了特有的印记,本文从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角度试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作为身后声名弥彰的浙江籍学人曾与当时直隶的书院教育发生过密切关联,在燕赵大地留下了特有的印记,本文从其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角度试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时风学弊,章学诚建构了以“世”、“道”、“史”为基本架构的学术思想体系,主张“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提出“本己性情为学”、“学欲其博,守欲其约”、“临文主敬”、“知人论世”的学术方法,并强调以“史德”为重心的学术修养。这体现了章学诚作为浙东学派之殿军所具有的才识卓见,对现代学术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汇聚了当时各派一流的文章家,其中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学诚等对以洪亮吉等为代表的骈文派及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章氏力主"古文必推叙事",力挽古文衰落的局面.面对史学派的批评,毕沅幕府内以洪亮吉、汪中等为代表的骈文派表现出了打通骈散、兼容并包的倾向.毕沅幕府骈文派的巨大创作成就为后来曾燠、阮元等幕府对骈文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骈文能够在嘉道之际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章学诚与西方的康德在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本体论方面,他们都把世界分为事物本身与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两大部分,并且坚持事物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已;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强调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在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人类历史,他们均认为它含有两重性——内在的精神性和外在的自然性,康德还天才地论证了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透过“天人之际”的生命祈向,洞见人性的“阴阳之患”。其文学标准是“气昌而情挚”。通过集义养气来达到“气积而文昌”,通过修辞立诚来达到“情深而文挚”,通过临文敬恕,把德性贯彻到写作全过程,完整地建构起德性主体与文学书写的关系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