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素问》作为中国的医学宝典,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翻译的具体效果,只有完全的遵循黄帝内经的发展历史背景,正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才能够很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中医典籍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与文化维度上体现了中国话语特色。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从中国话语的视角,在语言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策略,分析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传达。  相似文献   
3.
李然 《领导之友》2012,(10):51-5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黄帝内经》的成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同一时期完成,它较全面地反映了汉及其以前整个中华民族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成就。《黄帝内经》奠定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丰富的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五行学说进入天人合一范畴后,在历史观方面表现为五德终始,在施政观方面表现为月令说,在黄老医道观方面则为《素问》所系统发挥,运用五行关系模式说明人与天的相通。《素问》天人相合关系单向性的特色是天能感人而人不能感天,在有为中通过五行理论运用天道,以天道的周备性论证人功能机制的统一与完美性。  相似文献   
5.
以《黄帝内经》四大传本之《素问》与《太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存在的异文现象,从字音、字形、通假等方面予以辨析,结合文意,疏通医理,以确定词义,求得最贴近于《内经》本意之解,以更好地理解医理。同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列举古代医学典籍《素问》中的例子,指出《汉语大词典》有书证迟后的条目数十条,希望能为汉语词汇史研究和《大词典》修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冰注释腧穴成就及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中腧穴内容多称部位而无具体穴名 ,即使有也是少数。王冰在注释《素问》的过程中 ,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注释的重点进行了详细注释 ,不但注释腧穴多 ,而且将部位、类别与腧穴对应注释 ,保留了部分不见载于唐以前其它文献的腧穴。其注释特点主要表现在引用唐以前腧穴文献进行注释、对腧穴重复注释及穴同而注有不同三方面。王冰对腧穴内容的注释 ,给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以前腧穴发展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8.
在寒气笼罩的冬季,阴气极盛,阳气潜藏,大地冰封,万物闭藏。老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自冬至日起便进入“数九寒天”。冬季养生要顺应冬藏的特点,宜敛阴又护阳,即最宜固守元阳,重在补肾,以养真气。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化生为肾气,肾气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壮、老、死的生命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学习阅读中医古籍的方法、大量阅读中医古籍是学习中医的主要方法,基本上每一位学习中医的人都要购买许多中医古籍类图书,尤其一些经典古籍更是基本人手一册。因此,出版社也都看好这个市场,出版了各类、各种形式的中医古籍。作者对国内中医古籍图书市场的情况做了调研,现概述如下,希望能对中医古籍类图书的出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素问遗篇》中"神游上丹田"、"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脾为谏议之官"诸说之渊源的考察以及对《素问遗篇》注释之医学特征的分析,认为《素问遗篇》与道教上清派的存思修炼理论和医病之术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关系,是道教炼养学和传统医学紧密结合的产物。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医道关系、道教对医学的创造性贡献和对传统医学的深刻影响诸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也有助于对《素问遗篇》内容及作者的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