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正"张玉清直面青春系列"近日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包括《清纯的少女》《真纯的少年》《炫舞的花季》《斑驳的阳光》《另类的心情》《惊痛的划伤》《负重的脚步》《昨日的尖叫》等八册。张玉清是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两栖作家,是儿童文学界为数不多的荣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同于市场流行的商业化作品,堪称儿童文学中"纯文学"的标本。他的青春小说浪漫、细腻、真挚,描写身心处于急剧变化期的少男少女,展  相似文献   
3.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方法论更新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09,(2):108-112
文学批评环境的恶化以及批评者自身能力的弱化,都使当代文学批评陷入新的一轮危机。所谓的“纯文学”、“文学性”等批评标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新生态,不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阐释的有效性。一方面,“纯文学”文学作品或文学姿态不再受宠,以“纯文学”、“文学性”批评标准所经典化了的“经典”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另一方面,通俗文学、民间写作、打工文学、80后新性情写作、欲望叙事和身体写作。却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如何有效地阐释当代的文学新现实,强化批评的能力,这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必须更新论述方法,放弃狭隘的“文学性”批评标准。采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理解接受”理论、“交流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本体论”观察视角来对待和阐释当代文学文化新生态。或许能给当代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5.
后新时期知青小说创作的一个亮点,在于许多作家展开了非常有价值的纯文学探索。张昊以形式传达深刻的思索,潘婧以长篇笔记体书写心路历程,王安忆追寻生活的形式之美,储福金致力于精微的心理刻画,王小波则以轻快的笔触描述荒谬并展示出超越的姿态。这些探索之作多局限于局部的“个体叙事”,并且在许多小的局部或侧面实现了突破,成功地向读者展示了大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孤立微小的片段,但其明显的缺陷是,它们放逐了文本中对于世界的整体性思索。  相似文献   
6.
小说《那儿》发表以来,学术界的讨论持续至今.且不论作品写得如何,单看这篇小说发表的过程、评论文章和评论涉及的庞杂话题,牵扯到的都是这些学科乃至社会生活本身的前沿和热点,但并不全是新问题,而是始终困扰历史的众多歧见.文学批评不是仅仅为了表达批评家的政治立场或社会构想,而且要对写作实践及其得失提供必要的参照与借镜;写作者应把前面几代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书写传统包容进来,在接受传统压力并和历史实践相呼应的同时,找到属于这个时代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言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文学观与文学史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000年底,杨义先生提出他的“文学三世”说,认为“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奉行的是‘杂文学’观念;20世纪接受西方‘纯文学’观念,把文学祛杂提纯,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到了世纪之交,文学开始怀着强烈的欲望,要求在文化深度与人类意识中获得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的证明,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大文学’的观念。”他在文中对大文学观进一步阐释道:“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个向其他人文学科开放的系统。……这种文学(即杂文学)称谓未经近代纯文学观念的洗礼,自然流于驳杂。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学观主要有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这两种文学观在西方现代文学观的强烈冲击下,仍然得以延续。阮元的纯文学观、章太炎的杂文学观、刘师培的纯文学观与杂文学观都与传统的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密不可分,可谓传统文学观的现代余绪。  相似文献   
9.
刘丽霞 《船山学刊》2007,63(1):209-211
《女铎月刊》中刊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几辑《女铎小说集》的出版,使得20世纪上半叶的新教纯文学有了一定的实绩。  相似文献   
10.
深邃、悠远、繁复的儒、道、释合力构筑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周作人“纯文学”观复杂、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一脉非主流文论的涌现,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富有张力的全景画卷。虽然我们无法支离、抽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单一的成分,但是儒与道、释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影响成为显在的事实。具体体现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并蓄拓延着儒家折中调和的思维方式;求乐与求美的统一内蕴着道家的生命情调;苦涩与平和的融会体现着释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