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014年,对长阳路1687号来说,是焕发新生的一年。这里前身是日商建于1920年的东华纱厂,1945年由中国纺织机械公司接收,生产丰田式织布机,1952年改为纺织机械厂后,曾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0年前后,纺织机械厂停产关闭,厂房被常年闲置。工业遗存,一直是杨浦的重要财富。老厂房如何改造?为它注入新动能、创造新生机,是杨浦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土布     
天色晴好,我去乡下看母亲。母亲招呼我,搬出里屋那只樟木箱,里面是一匹匹摞得整整齐齐的土布。单色的、套色的、格子的、条纹的……母亲慢慢掏出来,挨个儿放在院子里晾晒。我帮着母亲一起晾晒。手指轻轻地滑过布匹,虽粗糙,却温厚而瓷实。捧起一匹,细细闻,那蓝靛特有的气息里,我仿佛嗅到了童年的味道。母亲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门前,手里做着针线活,偶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文山地区发现的可以背着走的织布机,这是苗族迁徒农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苗族人在很古老的时候就会纺麻,有麻崇拜意识.中国用麻的历史比用丝和棉的历史长.迁徙农业中的粮食要素有小米、马铃薯、荞麦、玉米等,俗语说“桃树开花,苗族搬家”,苗族就主要依靠这些粮食度过迁徙的艰难岁月.迁徙中苗族有效地因地制宜创造了棚架房、土房、草房等,与此同时还创造了治病防病的苗族医药.  相似文献   
4.
参军 《老人天地》2008,(10):30-31
他是一位著名的军旅作家,写出了家喻户晓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还曾多年担任《新天地》杂志的前身——《老人天地》的编委。2008年8月24日,他在北京301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8岁。  相似文献   
5.
食道     
我的少年时期是由一个一个贫穷的日子组合成的。贫穷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我家是个大家庭,上有爷爷奶奶,中有父亲母亲,下有我和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这样一个大家庭,穿衣问题首当其冲,但由于母亲的勤劳,我们家上上下下的衣服还是体面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祖辈传下来的,尚未漏雨,就被我生活经验丰富的爷爷提前修补了。但是延续生命的食,始终是我家面临的巨大问题。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爷爷将我母亲用织布机织出来的门帘、床单等纺织品打成包,到遥远的南山换粮食。  相似文献   
6.
父亲去世早,母亲三十几岁就守了寡。虽然生下4个儿女,但活下来的就我一个,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我年纪小,干不动农活,母亲不得不为那些单身男人做双鞋子,缝件衣裳,请他们帮忙干点农活。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一生是在纺花车前、织布机上以及剪刀和针线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曾先后三次搬家,为的是选择个好邻居,给孟子创造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不好好读书,孟母就劈断织布机上的梭子,警告他不要厌学偷懒。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我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机的坐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我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9.
探源青岛早期的六大纱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纺织业一直有着"上青天"的说法."上青天"是对中国当时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上海、青岛和天津的美称.这是青岛纺织业的荣誉,也是青岛早期的城市名片,多少年来青岛人一直以此为自豪.  相似文献   
10.
<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流传千古的《木兰诗》以先声夺人的手法直接将一个勤劳能干的古代中国民女的劳作意境给描述了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