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0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8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对羌族“释比”的来历和社会角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释比”的传承过程,并首次对其谱系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梳理村落空间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研究路径、理念和趋向,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过程转向"和新人文地理"文化转向"中回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建构的学理基础以及现实因素,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过程演变与反思的整合性框架,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非常规突发事件通常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冲击与破坏,导致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危机后的长期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羌族音乐是羌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人口聚居区域的破坏也给羌族音乐这一文化形式带来了重创。在震后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文化游牧""感情漂移"和"文化夷平"是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对以羌族音乐为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学界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让广大羌族民众产生自我文化认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发展民族经济,处理好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刊》2014年总目录以各期出刊为序,完整地展现了2014年全年各期所刊发的文章目录,以方便读者查询。  相似文献   
5.
刘樾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212-213
彝族建筑艺术实际是非物质文化和工艺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它可以为文化的体验提供一个综合的场所,它依托于凉山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综合文化呈现的载体.彝族民居的研究最早是集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其后从现代建筑科学的角度对彝族建筑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形式传承和彝族现代居住环境观点有诸多探讨;近年来对彝族建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多方牵引作用,如陆铭宁的《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就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探讨.但是目前还鲜有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对彝族建筑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舞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相似文献   
7.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8.
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在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保证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生态文明和谐共进达到双赢的局面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立辉  张友 《民族学刊》2019,10(6):17-22, 112-115
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苗族乡村聚居区在传统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意义的认知有待提升;政府对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刚性规划缺失;开发的民族特色村寨功能单一;黔南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总体情况呈现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民族特色文化精品的培育顶层支撑不足;民族特色村寨开发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度不够;对传统特色老旧民宅价值认识不足。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着力提升黔南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开发格局,争取纳入国家改革试验规划;其二,抓住大数据与智慧乡村建设的时机,率先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示范;其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构建“民族特色村寨资源资本化金融服务平台”;其四,探索乡村房屋租赁权跨区域流通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物权收益;其五,加大民族特色村寨品牌建设力度,增加特色村寨旅游产品附加值;其六,完善村寨文化资源资产化经营监管体系,构建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