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1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9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4篇
人才学   6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938篇
理论方法论   296篇
综合类   2697篇
社会学   321篇
统计学   1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音乐及意象,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论"视角,从"意"、"音"、"形"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论"对诗歌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思想,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共同体”科学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善”的思想,因为它充分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与“善”的思想推向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丽的思想,因为它不仅准确把握了时代的主题,力求构建丽新世界,还将全人类对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的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强大活力的显著象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思想的集中体现,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抖音短视频平台的火热,在抖音上策划并开展公关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组织的选择.本文以完日记、花西子和橘朵三家国产彩妆企业为例,分析三家妆企业在抖音上公关活动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发现,三家妆企业的公关活动都有着明显的抖音化特点,充分利用明星效应和网红效应,并且普遍采用营销推广的方式以期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文之为德也大矣"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解读,可谓"尺水兴波",余韵无穷。从新文化运动直至当下,基于不同历史语境及话语模式,许多学术解读尽管与原初之意存在差异,但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近《文心雕龙》中刘勰的原意,笔者借用童庆炳先生的"照亮"说,在现象学视野下,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黑格尔"是理念的显现"进行异时空的照亮与解读,厘清"文"与"道",并由"文"鉴"道",索"道"观"文",在本质直观和主客交融的层面上,鉴照洞明,使"文之为德也大矣"历经无限衍义后归于作者初衷。  相似文献   
6.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是《庄子》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学而言,审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7.
普遍的观点认为余华的转型以《活着》为标志。但其实余华的转型要早得多,标志着这种转型的两个关键性文本是《夏季台风》和《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创作中的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们甚至是开启余华之门的两把金钥匙。其中前者是余华先锋时期"绝望与"的集大成之作。这一部作品展示了两种确信在余华世界中的堕落。它表明余华在即将迈入"以克服暴力"的拯救之门前抽身而去。而后者则是世界意义在余华世界里失落后,自大地上发出的第一声呼喊。这一声呼喊则直接源自于"坚韧活着"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细雨中呼喊》才是余华转型后的开辟之作。  相似文献   
8.
访谈从21世纪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入手,塔龙-于贡教授指出"的艺术"研究的三大领域:艺术史、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由此出现了三种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知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如果将中西比较也纳入其内,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业已成为一个极具生产性的知识领域。自60年代"法国理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哲学和学,随着一代思想家的离去,取代"法国理论"的"意大利思潮"应运而生。而传统的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经验主义的对峙日渐模糊,相互吸纳和相互影响重塑了西方学的版图。所以跨学科研究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一个主导趋势,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日益与带有社会科学特性的human sciences相关,其他学科深入艺术研究俨然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有一种,动人心弦,有一种人,让大放光彩。残缺虽令人遗憾,但独特的残缺之令人陶醉。她们是从事金缮修复的手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件件破碎残缺的物件复活再生,使它们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让人过目难忘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