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又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 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服饰文化斑斓多姿,异彩纷呈。它们或绚烂绮丽、或素朴雅致、或粗犷 简约、或雍容典雅,却无不打上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有人说,服饰是穿在身上 的历史和艺术,的确如此。当我们细细地打量那些似乎已远离现代生活、远离都市时尚的民 族服饰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那些或写实或抽象的缤纷纹样里,居然有着令我们怦然心 动的精美,那是我们的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精致与美妙!如果我们能够再沉下心来细细领 悟,或许我们会在那些散落于灿烂图案与色彩间的细节里,触摸到一个民族的过去,触摸到 一个民族最真实、本质的东西——它的灵魂和精神。 尽管现代生活中人们似乎更倾心于潮头的时尚,但当灯光照着那些凝聚着古老情愫的民 族服饰时,却依旧令我们感到迷醉和温暖。  相似文献   
2.
花瑶挑花是中国传统民间挑绣艺术的一支奇葩。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造物造型观念,尤其在空间构成形式上,不囿于科学透视及现实规律的限制,完全从自己的理想爱好和兴趣出发,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组织安排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形成了其程式化的造型法则与构成模式,具有纯朴率真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花瑶是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境内一个不足七千人的古老族群,是瑶族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至今。花瑶讪歌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遗产,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录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花瑶讪歌所散发的思想、艺术魅力中初步探索了花瑶讪歌的史学、文化价值,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花瑶挑花是花瑶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也是这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承载历史与文化的物质载体。挑花自2008年6月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是从民俗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角度来解读的,还没有或很少有人从美学角度来认识和鉴赏花瑶挑花的艺术价值。本文拟从审美形态的角度,通过对花瑶挑花的纹样图案、造型观念与设计理念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花瑶挑花的审美形态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铁鹰 《民族论坛》2004,(10):18-19
花瑶是瑶族的一支,以其五彩斑斓的服饰而得名,主要散居于隆回县西北部小沙江地区,现约7000人。该地区崇山峻岭,地处偏僻,山涧纵横,溪峒密布;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故花瑶山歌唱道:"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对面喊得应,走路半天多;要想得生活,全靠自己做!"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花瑶姑娘,以其聪明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湖南花瑶挑花文化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精湛的挑花工艺以及独特的挑花服饰蕴涵了瑶族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的强原则性、地方保护条例的缺乏、保护规划的不具体、保护措施的不完善、执行力度的不到位等缺陷,使得湖南花瑶挑花文化出现了濒危的局面.应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缺陷以加强花瑶挑花文化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湖南雪峰山东北麓的隆回县与溆浦县交界地区。花瑶人口极少,文化形式却丰富多样。目前学界对花瑶的婚俗、宗教信仰、挑花艺术及其文化旅游开发等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邵阳隆回县西北端的虎形山,居住着我国瑶族的一个分支——花瑶,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全乡13150人中,花瑶同胞5194人。其中尤以崇木凼村最为集中,全村833人,花瑶633人,堪称中国花瑶第一村。  相似文献   
9.
湖南隆回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是个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景观格局的少数民族历史村落,但其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村落环境与设施、民众参与经营与整体保护的大局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从旅游开发适应性的角度提出历史村落保护需适度同旅游开发相适应并相得益彰,要合理整治与适度开发相结合,践行旅游收入反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实现历史村落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传承逐渐盛行,但其有效性亟待检验.文章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为个案,以人类学和课程教学论的双重视野,对学校传承花瑶挑花的有效性、不同教育阶段挑花技术感知、学习挑花途径的倾向性予以调查与分析,认为学校传承技术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整合家庭与社会传承资源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