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寻常的爱情经历,对写作和文字的热爱与执着,对女性的关注与思考,西蒙娜·德·波伏瓦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又具多方面才华的女性.她的多重独特性也构建起了她在接受过程中的多重形象.当作为"女人"、作为"存在主义女作家"、作为"女权主义教母"的波伏瓦形象传播到中国,中国评论界与普通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对不同侧面的波伏瓦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热情与关注度,其不同侧面形象的接受也因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同时她还兼有存在主义作家、文学家的头衔。本文通过介绍其人生经历及重点分析其女权主义代表作《第二性》,对这位在众多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传奇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做一个认识。  相似文献   
3.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邀而来》是波伏瓦小说中的成名之作。它将复杂微妙的人类情感植入存在主义哲学的主体—他者二元框架的现象学描述中,探究"三重奏"关系和谐理想的虚幻性。三个主人公在既想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并渴望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矛盾中精疲力竭,导致在他者主体性把握中不同程度地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他者意识的引入提供了反观并解构知识分子"共享的谎言"的视阈。弗朗索瓦兹和伊丽莎白作为知识女性的精神解放之路只走了一半,是内化为无意识的性定向的无限循环击溃了她们意欲获得新身份和投入创造性活动的价值感。  相似文献   
5.
波伏瓦与她的《第二性》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标识,但是,在当今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的背景之下,她的女性主义理论也远非过时。若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重读《第二性》,将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对女性解放理论与实践的卓越贡献及其对当代女性主义的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往学界把波伏瓦的女性主义理论归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一脉,认为她的思想来源仅限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深入细致地研读波伏瓦的《第二性》一书,就会发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其实十分宽广,它深深根植于西方哲学历史传统的土壤之中和法国现代哲学思想的语境之下。文章以其女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为例来澄清学界对其思想来源的误解,以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与原创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诗人翟永明,在20世纪80年代曾迷恋甚至模仿波伏瓦.她反复阅读波伏瓦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艺术评论和其他作品中继承波佚瓦的女性主义思想,结合当今世界女性艺术创作和生活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创见.通过对翟永明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对中国当代女性的艺术创作、思想及生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用一个虚构的故事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指出死亡不再是单纯作为一种生物的终结,死亡不是存在的根本否定和消逝,而是存在的终结目的;存在的意义在于自由选择,自我所造,生命价值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个人.  相似文献   
9.
西蒙娜&#183;德&#183;波伏瓦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但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书中的“他者”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追问其历史溯源,揭示了“他者”概念和内在性、被动性、相异性、否定性以及恶之间的关系,从而明晰其哲学内涵,并以之反思其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揭示其理论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