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3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632篇
劳动科学   126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123篇
人口学   59篇
丛书文集   1041篇
理论方法论   549篇
综合类   2235篇
社会学   597篇
统计学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402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自诉是刑法公法化之前人类社会纠纷解决的普遍形态,尽管适用范围被逐渐限缩,但仍有其独特的制度理性和价值。在立法层面,虽然自诉制度同公诉制度有诸多差异,但由于对刑事自诉制度缘起及社会功能的认知模糊,当前的刑事自诉案件证明标准在制度设计上与公诉案件混同,以致实践中自诉案件无罪率畸高,未能发挥自诉制度的实效而使该制度虚置,即为制约自诉制度功效的最大桎梏。为此,应当澄清自诉制度的本质,还原其作为"私犯"救济的历史真相和社会属性,基于提高诉讼效益和自诉人举证能力偏弱的现实,剔除公诉案件证明标准中对公权力进行限制的制度设计理念,重新建构不同于公诉案件的自诉案件证明标准,在语言表述上可以将其界定为"证据基本确实、充分,事实基本确信",以此推进刑事自诉的实行化。  相似文献   
2.
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民事案件主要是民间借贷案件。借款合同与保证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超出了民法的阈限,触及到刑法评价与民法评价的关系这一根本,成了困扰民事审判的一大难题。对此,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方法论立场,即刑主民附论与刑民分离论。然而,这两种立场都有失偏颇。只有消除立场上的偏颇,才能将合同效力认定纳入正确的轨道。吸收资金不应被认定为违法所得,不应适用追缴或责令退赔。如此,由于追缴与责令退赔的适用所引发的刑民间评价矛盾及其对效力认定造成的干扰,才能被彻底消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是行政犯,合同违法性评价,应以《商业银行法》第11条第二款规定为根据。从规制对象来看,作为准入规制的《商业银行法》第11条,并不意在规制合同行为;依法益权衡而言,认定合同有效也并不阻碍该条规制目的之实现。因此,《商业银行法》第11条并非《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意义上的强制性规定。对该条的违反,不应成为认定合同无效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伦理学的实践载体,伦理学是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最终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关键在于其是否建基在合理的哲学基础之上,即能否发挥不同伦理学理论攻关的合力。伦理学的对象与使命是辨识与通达不同伦理学主张的首要问题,也是考察与分析道德教育缺效的学理致因。合适定位伦理学不同理论在道德教育中的应有角色,是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可能理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当下学术的热点。梳理以往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对于如何能够使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当前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热点,即媒介素养教育内涵的界定、现状的分析、对象的研究以及实施路径的构建,并且指出在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媒介素养教育界定多元""研究对象单一化"以及"合作型研究稀少"等一系列不足,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思路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力推行的"捕诉合一"办案机制,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观点对立。"捕诉"的具体程序设置、权力运行由于受到我国目前检察权性质不明所限,因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宪法基本权利保障并非"捕诉合一"或者"捕诉分离"就能够力行解决。比例原则的引入就为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在逮捕权、公诉权的适用,完成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权利利益侵害达到最小限度的制度预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追溯美国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管理法制化和信息化进程,分析了其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采集数据不准确问题;二是数据标准化和安全性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中得到启示:一是应建立统一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数据库;二是应建立统一的出生医学证明档案管理系统;三是应用成熟的防伪识别系统核心技术提升出生医学证明档案防伪技术。  相似文献   
7.
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事关国家区域援助的成效,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实践中,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面临标准模糊混乱、分类重叠交错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的区域矛盾和社会问题,急需科学的方法进行精准识别.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提升以及智网工程的全面建构,大数据在"充分数据"和算法逻辑上的优势,将大数据在区域领域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公共政策形成与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价值冲突、数据抽取不公正产生的数据歧视和算法人为设定带入的"价值他设"问题都对运用大数据进行国家区域援助对象识别提出新的挑战.为此,从伦理路径和实践路径加强大数据区域应用的指引和规范,可以有效保障国家干预区域市场的正义性和合目的性,有助于国家区域援助突破发展桎梏,重塑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的出台,对法治社会建设评估的需求日趋高涨,其中对法治意识的评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对法治意识进行评估时,厘清法治意识评估的对象、确定恰当的评估内容、明确评估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构建法治意识评估体系、实现法治社会建设水平量化参考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意识评估的对象包括整体法治意识、群体法治意识、个体法治意识。评估的内容包括对法治意识形成基础、形成过程、形成结果的评价。作为工具的法治意识评估应当遵循全面、系统、具可操作性、具导向性的基本原则;作为过程的法治意识评估应当遵循公开、多主体参与、中立性、监督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体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智能水平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犯罪问题逐渐走向理论和实践的焦点。人工智能体冲击着刑法教义学主体和客体相区分的二元结构,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探讨人工智能体的刑法地位应当改变混同分析主体性和能力性的思路,区分不法和责任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应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明确现阶段人工智能体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因此其无法成为犯罪人或被害人,也无法具备责任能力或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人工智能体日益可能成为犯罪对象,与之相关的自然人和法人犯罪也应当受到重视。探讨人工智能相关的刑法问题应当立足于教义学的基本立场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