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以"旌表尚义"的事例劝募富民捐赈,使解决粮储不足的财政手段同时具备了整饬风俗、鼓舞道德的社会功能。"劝尚义"的成效表明,出于道德动因的捐赈行为并非虚矫,无论这种道德因素的内涵是认可、完成君仁民义的政治义务,还是侧重自身伦理修养的德行实践,或者只是积而能散、与众共之的处世之道,它们的存在都有相当清晰的现实基础与历史脉络。"义"这种普遍道德观念对明代普通民众政治行为产生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明代皇权政治的道义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42-146
民国后期,自我标榜民主宪政的南京国民政府在构建现代税制进程中为了满足战时财政需求,一再开征各种苛捐杂税,其中"自卫特捐"税便是支应地方政府军事经费的一项临时性专项税捐。"自卫特捐"税开征至失败的年余时间内,较为独特地反映了民国税制晚期衰变的各种特征和弊窦,成为民国税制现代化进程堕入崩溃末路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文中讨论了金关汉简中编号73EJT1:1牍文中的"廆"字,将其读为"伪",表示虚伪义。同时指出编号73EJT5:73简文中的"首"字以及"袤"字,从而指出简文的本来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捐监在明景泰初年济边饷而开。捐监意为捐出身,不同于政府直接卖官,但也属于一种变相的卖官行为。捐监群体政治地位较低,多授低微的官职。捐监所得银两,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暂时解决军饷、赈济等问题;捐监的影响恶劣,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选法壅滞、学风日衰、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然而目前大学语文课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仍处于边缘化地位,被称作“母语教育的守望者”。大学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大学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6.
文献回顾表明,企业慈善行为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本土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一个空白点.本研究致力于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企业慈善活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慈善活动提升消费者感知的企业形象,而与产品质量不相关;捐时比捐款的效果更为明显;消费者道德认同在其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郝良真  侯廷生 《河北学刊》2003,23(1):201-203
本文通过对诸多史料的辨析认为,战国后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是其暗降秦国的诈降,冯亭的华阳君封号非赵国所封,冯亭后人在长平战后留潞和迁赵反映了冯氏家族在献上党问题上的分裂。  相似文献   
8.
陈新 《今日南国》2006,(7):13-16
马建华这一生4进4出监狱,有五分之四的时间在邪恶中度过……当他的生命行将尽头之时,他突然明白,只有付出了爱才能赢得尊严,于是他执著地要捐出自己健康的肾,哪怕是给素不相识的人。以此来改变自己在人们、特别是在儿子心中的坏人形象,拯救自己做人的尊严。继而,他从成都奔波到福州,以完成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9.
局部环上欧氏几何中 ,正交变换表为对称问题 ,是环上欧氏几何的基本问题之一 .本文探讨的是如何将域上欧氏几何中 ,关于这一问题的结果 ,有效的转到环上来 .  相似文献   
10.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升税收总额的历史过程。文章以杂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杂税加征困境缘由的探究以及该困境纾解办法的提出——征收杂捐,来讨论清代社会受财政压力驱使通过征收经制外的非正式税款来提升赋税总额用以补充正式税款的情况。文章力图通过杂税加征这一视角来探究清代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一作用的讨论来对杂税和清代财政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