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4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77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5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744篇
理论方法论   379篇
综合类   4709篇
社会学   315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384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424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553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三言"为方式,以"论道"为目的,而在体道的过程中,多以寓言加以呈现,其间使用了大量创造性的词语,在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文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回响。在具体使用与书写间,庄子采取词语链的形态作递进式的体道认知,与文学创作构思颇为契合;而我们通过对其词语的诠释观测他对文道本论的构建,考量其对文学创作鉴赏理论的献益,尤其是喻理在像的书写给予文论的启示,均可获得新的意涵与省思。  相似文献   
3.
闫宏秀 《社会科学》2022,(1):136-142
作为生存要素的数据所呈现出的巨大潜能为数据赋能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并以异于传统工业革命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模式,推动着伦理框架的升级。健康码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所产生的效应体现了数据赋能在人类社会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其引发的问题亟须伦理反思,从而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来佑护数据赋能通向美好生活。特别在数据智能化与伦理内在化的过程中,对更加有效的伦理方式的探寻不仅是对数据赋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的反思,更应从伦理作为基础设施的视角,基于技术哲学的调节理论,引入伦理与技术之间双向反馈机制,在人与技术共融的情境中,构建数据赋能的伦理基质,为数字中国的建设以及全球的数字化进程提供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4.
陆机《拟古诗》对"古诗"的拟作并非亦步亦趋地学习属文或只是修辞上的踵事增华,而是有其改造"古诗"之"抒情表现"的深刻用心.陆机拟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姿态的刻意强调和有步骤的铺写,对"古诗"固有抒情场景重新构设,拉开抒情距离,将抒情从以"人物感知"为中心转向以"情境营造"为中心;通过对抒情角色的重塑,将"古诗"类型化的人物转化为文人自我呈现的媒介,开启对"古诗"的托喻式解读.陆机拟诗正是在与"古诗"的文本对话中凸显了魏晋时代五言诗抒情范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基层社区治理成为治理的重心,而社区居委会作为联结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和桥梁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发挥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的引领、服务和纽带功能,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放权赋能,更需要支持性、平台型组织赋予基层社区居委会现代的社会自治能力。调研中发现,由社区居委会派生的X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实践呈现了居委会治理转型的路径探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社会专业力量的双重赋能。一方面政府部门给予其行政合法性、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标准化建设以及身份话语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外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提供专业能力的培育和资源链接,而其自身在地化的本土性社会资本形成天然的禀赋。社区居委会在治理转型中应当立足于搭建社区居民的再组织化和信息服务平台,联结社区治理场域的多元主体,合理利用“行政性”资源和“社会性”力量,发挥其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宫廷游艺赋大量出现,既是游艺赋自身发展使然,更是时代因素所促成.伴随其发展背景、创作场景和目的的官方色彩,诸赋内容多关涉岁时庆典、讲武练兵、外交往来等比较严正的"国典",是宣扬王德大化、诗教传统的一种文学表达.从辞赋本身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在讽谏主旨的回归和壮美风格的遥应两方面又展现出追摹汉大赋的创作倾向.由此亦可从一个角度揭示辞赋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探索,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探讨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 这一反贫困实践案例显示,贫困者的生计发展嵌入在其家庭及社区的关系性脉络中,依托于残疾人互助合作社的社区融合介入,有助于残疾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提升残疾人生计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本地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反贫困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的能动性发展促进了多主体合作参与的贫困治理,也带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在反贫困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必不可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吴伟克教授提出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教学法主张引导学生通过体演的方式进行目的语情景演练,从而培养交际能力。以菲律宾帕多中学为例,探讨此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效果显示,该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使口语表达能力显著提高,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明末以来,府县方志日趋完整,描写台湾山水形胜之赋亦迭有创发。台湾地理环境藉赋篇生动之描述,读者得以因辞逆意,以意摩情,足以阐扬先贤荜路蓝褛之功。本篇列举清代台湾府、凤山县方志中有关南部凤山县山川胜境之描写,对照铺写台湾地理、形胜之赋篇,如台湾赋、台湾形胜、地方山水、鸾堂等篇章,并佐以名士诗章之讽咏,参以今人实际登览考察之结果。以供文史相参,熟知当时凤山县之山岳、潭泉、沙洲岛礁、县学、宫庙鸾堂及其传说等重要历史景观,其于好古者或非无益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