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9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他擅长骂人,他爱骂人,有人说他保守反动,但是他骂的许多人,要么懒,要么笨,要么人品不端。敢这样骂人的人,今天已经没有了。洋鬼子对辜鸿铭又敬又怕。他毫无顾忌地称呼他们洋鬼子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心理学中个性倾向性的有关理论,从世界观、动机、理想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辜鸿铭从事儒经翻译活动背后的深层动因,从而促进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都会通过各种法律和仪式,试着对身体做出限定,因此,作为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辫与服饰的样式及选择,已不再是个人的喜好问题,而是充满了各种政治隐喻。辜鸿铭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脑后拖着发辫的守旧外表与维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尊严的主张是水乳交融的,不仅是他对自己民族身份与文化的双重认同,更体现了身体政治学理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源语文本中不利于视域融合的部分,重视西方文化历史以拓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种颇具参考价值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深受阿诺德文化思想的影响,把人的内在状态作为衡量文明优劣的标准,并从儒学中看到与阿诺德思想的相通之处,认为通过道德理性的扩展,转变人心,以期建立道德秩序,抵御现代文明的物质主义。  相似文献   
7.
围绕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产生了三个层面的翻译批评,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理论有助于分析和阐释辜氏从读者身份的评价主体向译者身份的价值主体的转变.作为第四层批评,对辜氏翻译的道德价值评价强调翻译批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本体的理解和认知,完全以西方的人文视野及其价值观作为参照,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比照中审视和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不宜以正宗国学的标准要求他;换句话说,辜鸿铭是在向外国人讲述他们绝少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这固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独特的保守知识分子,以其"东西南北人"的人生履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言说不尽的轶事层面的辜鸿铭形象。过多的轶事和轶事的过度消费,给辜鸿铭的生平轶事本身的真伪和轶事背后的精神现象研究带来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对辜鸿铭传记研究资料爬梳的基础上,对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中有待证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准确理解其人其事和进行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12):47-49
鲁迅和郭沫若能否算国学大师;蔡元培是否称教育家更为恰当?辜鸿铭和康有为为何没有入选?2007年5月16日,由国学网、人大国学院、百度等联合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十个国学大师”网民投票评选结果揭晓。一时间,针对这个名词的争议之声不断。来自专家的声音更指向了活动本身的荒诞性,专家们指出,国学大师是历史形成的,不是选出来的,更不是一顶像博士帽一样可以颁发的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