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问世以后,明清世情小说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经常称引该书情节、角色、名物,甚至原文。与在批评领域占主流地位的"证道类"评点相比,这些称引行为更接近当时《西游记》以公共形象在读者大众中传播的实际情况。叙述称引者在《西游记》传播和经典化过程中扮演着次级中介的角色。他们更早注意到《西游记》作为"游戏之书"的公共经典性质,在叙述中称引小说,以拉近与期待读者文化经验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修辞效果。其称引行为会产生示范效应,加深、强化读者大众对《西游记》"游戏之书"性质的认知,在日常交际中引为谈助。反过来,世情小说家又将这些行为以"场景"形式再现于文本。叙述称引是反映《西游记》在公共流通领域实现经典化的一条通俗文学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12):129-135
在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热潮中,通俗作家做出丰富贡献。他们的创作量极其可观;除此之外,在小说理论译介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中,一直被忽略。藉由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申,围绕“短篇小说”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通俗作家确立了新的文类意识;另外,以同时代“五四”作家的理论探讨为参照,通俗作家的选择体现出文学观念的分化。而他们在理论上的特定取向,最终可以反过来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在1920至1927年间的读书经历和创作情况表明,他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真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一直显在或潜在地吸纳和彰显通俗文学的某些趣味,并揉之以一定的现代视域。张资平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多角恋爱"的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他深受客家山歌中求爱/思恋等叙事模式的影响;推崇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方法解剖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笔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世俗趣味。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在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中开展研究的。在改革开放之前,这种研究还无法正式摆上台面,这是因为在那个时候通俗文化并不为主流文化所认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彭彩云 《云梦学刊》2001,22(3):66-68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但一提到它,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与传统的偏见分不开.实际上,该派文学主张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就予以全盘否定,它对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9.
休闲文学是具有休闲功能的文学作品 ,它不同于主流文学 ,也不同于通俗文学。休闲文学不是现在才悄然勃兴的 ,它一直是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商品市场的蓬勃兴起 ,是通俗文学繁荣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历史看 ,通俗文学的兴起、发展与经济形态的趋于开放有密切联系。通俗文学作为文艺产品与商品 ,必然按照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等市场原则 ,运作于生活领域之中 ,以供受众购买、消费。受到市场法则支配的通俗文学 ,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消费型文学。它不再是单纯的精神行为 ,而首先是一种价值交换行为 ,是作家、受众、出版商紧密配合 ,共同创造作品价值、形成文化市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