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0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26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638篇
社会学   66篇
统计学   3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形式美学和中国传统建筑文脉出发,阐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构图、对称、重复等三种视觉形式的美学特质,并由此发掘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的形式审美逻辑,以期对当代建筑设计延续传统文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展昭 《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2):164-174
在对品牌竞争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重复购买在新产品扩散过程中的调节效应,构建以消费者微观采纳机制为核心的新产品扩散的阈值模型,在小世界网络仿真情境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对品牌竞争与新产品扩散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换成本对新产品扩散的速度和深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条件区域",在该区域之外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进入时间与两种竞争性品牌的扩散速度存在一致的负向的影响关系,而对两种竞争性品牌的扩散深度的影响方向则相反;在此过程中,重复购买系数起着一定的调节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转换成本及进入时间对新产品扩散的影响效应。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竞争性产品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也可以为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重复阅读能显著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效率。通过汇总重复阅读对读者阅读行为影响的眼动研究,发现重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机制是:重复阅读减少了读者阅读的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降低了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扩大了平均眼跳距离和向右眼跳距离,于是减少了阅读所需时间,最终提高了阅读速度。  相似文献   
4.
5.
6.
事物的和谐、匀称、完善和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美,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审美意识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所以把美学理论运用到人社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是各个年代不可或缺的新闻政策新闻渠道来源,在五六十年代,我们传播政策工作的手段不外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广播是可以听的一种传媒方式,让很多当年不识字的人们更多地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新闻,但是很多人还是都拿报纸来看。  相似文献   
7.
从后结构主义与诠释学的交融中探讨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哲学诠释学新学派的社会科学观,不仅是诠释学哲学化所导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表现,也是哲学后现代转向或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哲学诠释学自身开放性的体现.论文通过对“重演”与“差异”概念的讨论揭示激进诠释学解构社会科学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之目的;通过阐释“在流动中生活”的激进诠释学观点,勾勒“更加激进”“更加冷酷”的诠释学全面解构社会科学的始基、范式、主体、对象及真理等相关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现代性意识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因为它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的,从而中国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代性,而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但他忽视了中国现代性具有的内在性特质,他认为红楼梦“忧郁”具有现代性的特质,实际上否定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性仅来自西方影响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提要]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密切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第三空间”“另类空间”等概念一方面建构出空间符号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则发掘符号形式内蕴的身份、阶级、文化等深层话语价值。与此同时,文学理论知识需要采取“建构论”的生产模式和“价值论”的意义生成途径。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文学理论提供了崭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与理论资源。首先,空间生产论与文学活动论能够相互契合,并在“美的规律”本质论、精神实践创作论等方面提供崭新视角;其二,空间符号论与文学文本论不仅建构出文学的空间审美形式,更是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象、审美意识形态方面实现文本“深层结构”的意义释放;其三,空间批判论与后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大生产”景观相互渗透,并通过另类空间文化反思、流动空间的审美自由以及公共空间的符号共鸣等发掘文学理论的介入性、实践性与人文性价值。马克思主义空间话语给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资源与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