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李侗只是作为朱熹的老师而彰显于世,其实李侗在"道南相传"、"内圣"学说的理论建构,以及宋代理学思潮的发展趋势上都有极其重要的贡献。李侗一生中担任三个主要角色,一是从洛学到闽学的传播者;二是价值论与认识论相互贯通的"内圣"思想构建者;三是从"外王"走向"内圣"的引导者。三个角色依次递进,从而把道德价值论和认识论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为朱子理学结构中的"内圣"和"外王"的相互贯通提供了理论准备,也把儒学的"内圣"学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的这种发展,是以中国文化中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而后再在全国实现起来的。随着时局的变化,文化的中心也逐渐南移。理学在传入福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闽学。游酢作为著名的理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蓝鼎元入台充当幕友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简约、实用特点的乡治思想体系。作为清初道南学派经世思想的应用与延续,这一思想体系总结、发展了我国传统的乡治思想,与文化专制主义"相互映衬",构成了清代思想文化中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王立新 《文史哲》2002,(5):63-69
闽学与湖湘学都是二程洛学在南宋的流衍与发展。两个理学流派从各自初创时起 ,便有着极其密切而友好的学术关系 ,他们互相切磋 ,彼此诱发 ,推动各自的发展 ,也促进了南宋理学的繁荣。但到了朱子时代 ,两个学派关系之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讲友变成了论敌。尤其在张南轩过世以后 ,闽学以老大的姿态凌驾于湖湘学之上 ,遏制了湖湘学派的发展并相当程度地造成了中国学术发展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潘叔明 《东南学术》2007,(1):127-139
本文论述闽学的经学地位形成和对儒学的哲学完成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闽学之文化传统继承性、闽学与现代性之联系、闽学之"近世化"文化现象等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闽学作为两宋时期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流派,是在文化整合基础上之原始儒学复兴的产物和体现,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洛学南传并与福建历史人文环境相适应、以福建学者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全面超越前人的学说体系.在研究和探讨洛学向闽学的传承与演变问题上,在辨析和梳理闽学思想的理论特点及其学术地位上,有必要深入考察这一学说体系之思想渊源与学术理想,把握主要代表人物彼此之间的内在思想关联,从而更好地呈现其思想的内聚力,清晰地展现洛学在福建发展为闽学过程中的理论演变和闽学深厚的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7.
南宋时的南剑州,为继承道南之理学道统,以先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郡人或出生于此郡为因缘,陆续建立起数所书院,对延平四先生进行崇祀,并通过书院这一场域传播闽学,构建儒家道统精神空间。其中,位于州治剑浦的延平书院最具典型性。结合对延平书院的分析,延平知州利用地域因缘,通过聚集朱子门人前来讲学,刊刻闽学著作,将修习朱熹著作列入学规等多重方式,承续朱熹所宣扬的道统,从而使延平书院成为闽学在东南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这种综合性的理学传播策略,在南宋书院复兴运动中具有代表性,亦为闽学传播得以成功推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邵军 《船山学刊》1991,(1):182-185
由湖南省道县政协、省书院研究会、省中哲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周敦颐思想暨濂溪书院学术研讨会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周敦颐的故乡湖南道县召开,来自省内外及香港、日本的专家、学者共119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闽学"成词大约在清康熙时,并渐多使用。它原本指称朱熹的学说思想,后在此基础上被引申指称包括朱熹及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熹学派的学说,以及其后历代闽地理学家对南宋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闽学"的学术品格是"旧学商量"与"新知涵养"融为一体,学理建构与经世致用并重,努力在"持旧"中"新变",以期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这样的学术品格一而贯之,影响深远,对当代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程洛学由“道南”而广播, 学术兴趣的差异和理论走向的不同逐步形成为闽学和湖湘学两系, 然二程著作的搜集、《春秋》、《中庸》的研究与心性思辨的展开成为两系学者相互交流的直接纽带。在道南学派的传承中, 治《春秋》与《中庸》的不同趋向与师徒授受中体悟的有差, 意味着程学后人从罗从彦、胡安国开始的为学宗旨的偏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