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08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89篇
管理学   609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40篇
人才学   152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5979篇
理论方法论   958篇
综合类   7507篇
社会学   527篇
统计学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29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948篇
  2013年   891篇
  2012年   1344篇
  2011年   1486篇
  2010年   1192篇
  2009年   1089篇
  2008年   1236篇
  2007年   890篇
  2006年   727篇
  2005年   596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599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中夏、瞿秋白等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领袖在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上的先进经验。在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利用高校优势,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上海大学的学校建设之中,逐步形成、联通和强化了党在高校、学生社团、工人群众中的领导力,构建了“以理服人——以理塑人——以人传理”的良性循环,打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共产党领导下经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进步学生向工人群体传播的渠道,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在地化、日常化和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演变具有特殊的问题意识,既涉及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变迁的"时代问题",也关联理论和文明创新自觉的"学术问题"。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由诉诸教科书体系的权威性走向诉诸经典文本的现实性,由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走向注重对中国问题的学理论证,从而主动创构了多元的、学术化的理论范式。中国道路的文明自觉作为当代的"中国问题意识",标明了走在范式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取向和历史责任,即在为中国道路的价值理想提供规范性哲学理念支撑的同时,进一步形成具有文明自觉的"中国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王建国 《领导科学》2021,(6):126-126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使当前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明之间如何相处?相互冲突还是合作对话?不同的主体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的前提下又能够尊重其他主体文化?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可与尊重。  相似文献   
4.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立场,充分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养料和理论精华,为人类的前途命运划定了时代新坐标,标注了历史新方位,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主要表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形成的动力和源泉;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原则;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深入探究并系统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略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这一世界方案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而且是引领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家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继毛泽东伦理思想发展形态之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创新,在学科发展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伦理思想演进与理论体系建设、伦理秩序建构与实践指导、理论形态发展与研究范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创新面临的民主政治"伦理瓶颈"、贫富分化与核心价值认同、社会伦理整合、西方价值强势与伦理话语权"西强我弱"、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倡导的国际认同和"伦理信任"等五大挑战,更好地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朱德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深刻。应该说,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值得深入认识并积极借鉴。"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思想本身,更具有时空延伸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与高歌猛进,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社会主义的"中国式"休戚与共。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走自己的路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将还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2):31-35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价值多元交流、文化多样传播的新时代,这对人们的幸福观念和幸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幸福理论渊源的系统挖掘,论述幸福的科学内涵,阐释幸福的实践向度,这对于创造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等,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