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止的智慧     
秦洪 《老年世界》2014,(15):1-1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想要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便找来他们的注解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这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  相似文献   
2.
汉儒重学问,所以汉儒《论语》注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征引文献。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甚至像孔安国、马融和郑玄这样的硕学鸿儒,也难免致误。《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  相似文献   
3.
陈国忠 《南都学坛》2001,21(4):7-11
东汉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才高博洽,为世通儒”,又“生性任达,不拘儒者之节”,在这两面之中所蕴含的个性特征需要我们去深刻体认,以达“了解之同情”,而其在当时与后世所产生的影响,也有追寻的价值。马融此种双重人格揭示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思潮已经由经学向玄学潜行,马融一生的奇异行为正是反映这种变迁的表象。因此,马融不仅是两汉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值得重视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马融作为一代博学通儒,文学、经学著述颇丰,刘勰《文心雕龙》对马融有多处评论。通过具体考辨这些评论,并结合马融现存文献及相关史料,考察马融的著作与学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马融其人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马融飞章奏诬李固,不仅仅是因其畏惧权臣,党附梁冀,背后还有当时士大夫集团与外戚集团的尖锐矛盾等诸多原因。综合马融一生行迹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融在当时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汉儒者抱持通经致用之旨,在《论语》训释中着重还原礼学的历史传承,推阐礼学的现实功用,透过辨析礼容、考述礼制、发挥礼义等方式展现儒家礼学的丰富意蕴。包咸训释《论语》承继西汉儒者依文衍义的特点,着重阐扬礼学的教化功能。马融对《论语》的诠释则参酌《仪礼》《周礼》,通过经典间的互证以考订礼制,显示出训诂之学对章句之学的逐步取...  相似文献   
6.
马融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文学成就也相当突出。他的散文作品为我们整体融铸出一个血肉丰满的马融。其辞赋在模拟中有创新,体现出马融的才情以及东汉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潘斌 《唐都学刊》2008,24(5):1-4
马融的经学著述十分丰富,范围也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当时的"五经".马融经学的立足点是古文经学,他在为经书作注时,多采用古文本,重视重文字训诂、名物的训释.马融也熟悉礼制,并以礼解经.然而马融并不拘泥于门户之见,他在以古学为宗的同时,对今文也有所汲取和采纳.马融经学对东汉乃至东汉以后的经学家注经风格都产生了影响.并对汉晋之间学术风气的转变起到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小成 《唐都学刊》2014,(2):105-109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马融的古文易注,对后代《易经》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与贡献不可忽视.古文《易》源自费氏,马融承而续之,但在对《易经》的注释中,以“其才高博洽”,打破壁垒之见,兼采今古文之说,对东汉学风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鸿青 《阅江学刊》2011,3(4):105-109,131
马融《古文论语训说》是东汉《古论语》的重要注本。该书审慎的史事考补,精当的字词及名物训释,思虑缜密的文意绎解,以经解经的鲜明特色,在《论语》诠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援道入儒的学术趋向,则可谓六朝学者以玄言解经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乱臣十人”语出《尚书·泰誓》,见于《左传》《论语》等文献征引,历代学者对其解说存在诸多分歧。其实,武王言“乱臣十人”,与孔子言“九人而已”本非一事,后人据孔子之言注《尚书》,致二者牵混。综合文本差异、史实情况、人情物理等诸种因素,今传《论语》引马融注“乱臣十人”恐遭后人窜改。有关“乱臣十人”的争议,大致经历了据经文改注文、由注文改经文、再由经文证注文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