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1篇
管理学   385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52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287篇
理论方法论   229篇
综合类   2384篇
社会学   342篇
统计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新进观点主张过失只存在于构成要件阶层的一阶层模式,但这一模式有混淆不法与罪责之嫌。在韦尔策尔教授的人的不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将个人能力引入不法阶层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可以为一阶层过失模式找到理论支撑,同时保持不法与罪责的划分。这种植根于德国学界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也有本土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体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智能水平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犯罪问题逐渐走向理论和实践的焦点。人工智能体冲击着刑法教义学主体和客体相区分的二元结构,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探讨人工智能体的刑法地位应当改变混同分析主体性和能力性的思路,区分不法和责任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应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明确现阶段人工智能体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因此其无法成为犯罪人或被害人,也无法具备责任能力或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人工智能体日益可能成为犯罪对象,与之相关的自然人和法人犯罪也应当受到重视。探讨人工智能相关的刑法问题应当立足于教义学的基本立场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张东平 《兰州学刊》2015,(2):143-148
传媒的犯罪示范与教唆虽确证存在,但无法解释受众反应的差异性,这表明传媒对犯罪的作用绝非止于提示榜样。人的心理图式的获得先于模仿,所以媒介呈现的示范意义在本质上取决于受众的人格特质,而不良媒介的长期涵化可能促成犯罪的个性状态。作为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传媒与犯罪的关系定位不必纠结于直接或间接的性质界分。一些媒介仅对某些受众的某类犯罪产生关键影响,既不能否认传媒对犯罪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能无限放大两者的关联效应。以社会学习的理论解构传媒与犯罪的相关性,有助于透视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