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管理学   47篇
民族学   96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595篇
理论方法论   126篇
综合类   2169篇
社会学   22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城市建设越来越脱离人居的局限性,成为重要的人文文化体现和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围绕现代城市建设及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探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不足之处,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艺术观在城市建设中有所体现,使现代城市建设成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2.
儒家非理性教育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将人心对外物的自然反映融入到诗、礼、乐教育活动中,从而熏陶人的积极正面的情感,使人的意志和动机朝向符合道德的方向被激发,最终使人在现实生活中能自发自觉地表现出《论语》等儒家经典所要求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儒家非理性教育理念将人心、道德与治国三者完美结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留存的诸多文字言论,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探本溯源,曾国藩仕宦生涯中矢志不渝所诚挚信奉、躬身践行、聚力维护的,就是儒家的道统与清廷的政统。围绕着道统与政统这个核心,曾国藩在为官治军实践中极力倡行礼治德政、经世致用和人才兴政的政治伦理主张,试图通过自己的体悟开化,为道统与政统的延续寻求某种定力或门径。  相似文献   
4.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发展项目,女性领导可以促进自身发展和有效提升领导绩效。特别是在优秀组织文化的影响和加持下,女性领导的领导绩效可以得到更为出色的发挥,从而助力女性领导和组织实现双赢,最终实现她们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6.
Exta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the field of crisis communication are organization-centric and do not adequately recognize the role of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analyze a crisis faced by Nestle India using the framework of global public relations which defines culture broadly to include political, economic, media, societal, and activist cultures. Ou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with over a century of presence in the country struggled to align itself to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cultures of the host country. In the case of Nestle India, wherea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y and Westernization of urban India boosted the growth of its instant noodles, the multinational also struggled to cope with the rise of media corporatization, activist pressure and the vagaries of regulatory enforcement not to speak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It is evident that Nestlé's crisis response was governed more by its traditional corporate culture than by an ability to keep pace with the changing demands of its environment, leading to the amplification of an issue into a crisi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multinationals that ignore culture will be forced to pay a heavy price both in terms of reputation and the bottom line.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Race, ethnicity, and culture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that affect and shape the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 yet literature about ways to acknowledge and actively engage them from a trauma-informed approach has been limited. To enhance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first reviews leading theoretical aspects of supervision designed to train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race, ethnicity, and culture in supervision and, finally, provides reflective practices for engaging in trauma-informed culturally competent supervision.  相似文献   
8.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聂正楠  郑华 《南亚研究》2020,(1):1-20,148
自20世纪90年代战略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以来,从战略文化视角解释印度外交战略的研究不胜枚举.学术界对印度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受到文化“稳定性”、“持久性”等基本特征的限制,主要从静止的视角围绕其起源、属性与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理解印度战略文化,构建战略文化生成与变迁理论框架.通过对战略文化的类型划分发现,印度在冷战时期形成了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协调型战略文化,冷战后形成了强进攻性偏好的冲突型战略文化.作为印度战略文化变迁的首要条件,环境认知推动了印度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从而影响了战略文化变迁.具体而言,国际体系环境的变化重塑了印度决策精英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并内化成新的观念体系.全新观念体系驱使决策精英行为偏好改变,且通过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上升为特定取向的国家战略偏好,最终生成全新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的重心由经学转入史学,就是所谓“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在学术演变过程中,“蜀学”也发生了这一“转型”,但没有与学术“主流”同一步调地将经学“边缘化”。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等为代表的蜀中学人坚守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把经学作为中国文化“根荄”的思想未尝有变,“六经皆史”的思想也始终未被他们接受,在经史之辩的积极回应中,彰显着“蜀学”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