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是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中国大陆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从作品中洞悉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以比较学的视角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用现代文艺思潮诠释村上春树的文本;对村上春树现象即"村上热"的研究等方面.但是相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力之大,我们的研究队伍、研究范围都还不够.如何扩大研究领域达到对村上春树文学的全面把握应该是研究者努力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时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4.
阐述日本当代汉学家村上哲见的词学研究思想并探讨其词学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中间地点"的创作方法以欺骗的方式存在,借此来获得流行文化的认同;而大江健三郎的创作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特色,是在反思自我和文化的双重思考中参与世界文学对话。两位日本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但是他们因为文化旨归的差异而使得其创作方法和主题呈现出不一样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睡》虽以“睡”为题实则却是在讨论“我”的自我觉醒问题,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探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含有深意的噩梦作为切入点探讨“我”主体性失落的原因和内心体悟,灵与肉分离后“我”对自己的自由空间、生存意义的努力寻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以及荒诞式结局表达的对生活的无奈之感。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一位将日本文学推向国际舞台的当代日本畅销书作家,以其《挪威的森林》为代表的早期创作书写了日本后工业时代都市青年在物质化进程中被挤压和损害后所表现出的亚健康心理,揭露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对生命本真的珍惜、对纯洁爱情的向往,构成了村上春树心灵救赎的良药。村上春树的早期创作为现实社会中陷入精神困顿的人们实现自我救赎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拟从村上春树早期长篇小说所表现出的救赎主题出发,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Walter Benjamin famously portrayed the shock sensation as the cause of a "heightening of consciousness" in modernity, a process which in turn causes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ura" and the suffocation of "experience" under the "protective shield" of consciousness. When applied to the cultural space of Murakami Haruki's novels a discrepancy comes into view that calls for sociological elucidation. Here modernity is a "naturalized" space characterized by tranquillity and stillness, a low consciousness, and a fusion of reification with re-enchantment. This naturalization is made possible by a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whereby libidinal energy becomes transferred from objective human relations to the interior of the self. Murakami struggles with the dilemma of how to affirm naturalization while counteracting privatization. While the prim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according to Benjamin w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aura" and the heightening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naturalized modernity portrayed by Murakami another contradiction emerges which revolves around the conflict between painless solitude and the struggle to regain auratic human relations.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介绍了作为作家的村上春树 ,包括他的创作成就 ,作品销量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村上春树从一个美国小说读者到提笔翻译的过程 ;接着又从村上春树的一些论著中概括了其翻译观 ;最后文章又阐述了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包括思想观念、写作风格、文体以及一些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挪威的森林》以1968年"全共斗"运动为背景①,通过对大学生我与直子、绿子等一些青年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失落、孤独的精神世界,提示了后工业社会中日本青年多元文化选择下的困惑小说的主题始终围绕着生与死、性与爱、传统与现代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