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关于“存在”的小说世界。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与诗学入手,能发现其小说中具有“政治乌托邦”“情欲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等图景,它们都一致地指向同一主题:人的存在。因此本质上属于探究人类生存可能性的“存在乌托邦”。其笔下的现代“乌托邦”继承了乌托邦传统中的批判精神,具体体现为对极权主义政治的反讽、对“小说消亡论”的反击以及对欧洲现代性危机的思考。通过对“媚俗”的批判与对“幽默”的推崇,昆德拉小说中的现代“乌托邦”实现了对以往文学作品中形象稍显单薄、美学意蕴不足的“乌托邦”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这些多元共生的矛盾体相互作用,它们的对立、转化和消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体,可以从中管窥出昆德拉的许多哲学理念,这对于研究他的创作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昆德拉与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既在存在观念上有内在联系,又在入思方式上形成深刻差异.以塞万提斯为例,昆德拉指出了哲学家对"存在"领域的遮蔽以及小说家对敞亮"存在"的独特贡献.小说的相对性立场与怀疑论态度,使其中的"存在"成为一种对话式、开放自由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式的思辨概念.穆齐尔所代表的小说"第三时"美学--沉思的美学,在把握存在主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这一沉思的传统在20世纪遭到漠视.重新发扬小说"诗性地沉思存在"的传统,正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Jan Čulík 《Slavonica》2013,19(2):113-134
ABSTRACT

Using close reading of Kundera's texts, Jan ?ulík argues that many arguments in Milan Kundera's literary works are deliberate provocations. Kundera's approach is undoubtedly related to post-modernism, although he used his mystification techniques lo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postmodernism, as early as in the Stalinist 1950s when he published fake quotes from Lenin in official Stalinist publications. In Jan ?ulík's view, it is the purpose of Milan Kundera's systematic use of false facts, distortions and disrupted logic to warn his readers against against the unreliability of words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Kundera seems to argue that the world in its complexity is basically unknowable and the only thing that is left for us is, in despair, in our ignorace of what is going on around us, to carry out pranks.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主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时代更迭、观念变迁乃至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但任何解读都只是对作品寓意的一种猜想,不求契合于作者原意,只求切合于文本实际。在此前提下,笔者试图运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对《红楼梦》重新作出解读: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展示的只是"可能的现实"这一观点出发,《红楼梦》探讨的或者只是"可能的现实",致力于追索的是一种"现实的可能"。同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书中人物皆成组出现,每一组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都隐含着一种可能性(人的可能亦即人生的可能)的探讨。而所有的探讨都指向一个问题——哪种可能可以摆脱人生的悲剧?结论已不得而知,但正是在这最悲哀的绝望之中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最深沉的爱恋。  相似文献   
7.
符淼  张海虹  刘洋 《城市观察》2013,27(5):77-85
米兰市虽地理规模不大,却在世界时尚排名中稳居前四。米兰市的成就得益于成熟的产业网络。在结构上,米兰以制造业为基础,在政府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在产业网络的运作中,以核心企业为经济和技术的增长极,以公共服务机构为纽带,辐射和带动整个网络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网络的存在,促进了企业和稀有资源的连接,共享了成员企业的专业功能,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和创新成本。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以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其一系列小说创作中给予流亡状态下的生命存在以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以其个人而又社会、生活化以及哲理化的流亡书写叙述了异质文化下身处遗忘与记忆、回归与认同和自我身份纠葛中的生命抗争,揭示和追问了人类生命存在的多重维度和本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人口流动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去海外生活,作为外来群体而言,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需要经历一个磨合的过程。以意大利米兰市的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米兰华人的相关数据,在分析其融入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因素,以“是否愿意长期定居”考量在米华人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度。研究认为,在米华人群体的社会融入度,与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等自身因素无关,与社会活动参与频率、工作强度等社会外部因素也没有显著影响;职业类型、就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语言能力对在米华人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善在米华人群体工作状况、提高就业收入、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助于推动华人融入当地城市社会的进程。   相似文献   
10.
流亡状态下的个体把追寻自我的认同作为生命的本能,但认同的过程必然有其复杂性,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就呈现出个人核心的单向认同、价值核心的双向认同和双重身份的去核心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模式,这些认同模式象征性地反映出米兰·昆德拉对现代性社会下的时代和个人身份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