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1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的3000汉字中,记号字占将近六分之一的比例,主要分布在一级、二级汉字中,其中在一级汉字中占绝对优势。记号字来源于六书中的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也来源于半意半记字、音零字和记号字。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现今的记号字是由于笔形之变、结构之变和功能之变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因此对记号字的认知也是分层次的,可以从文字学角度和非字源角度分别认知。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对徐訏小说《彼岸》的研究有较多的成果,但是,海洋与海洋文化是两个被忽视的话题。《彼岸》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从文化、人情、哲学与宗教等方面看,它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彼岸》,海洋不仅是叙述空间,更是书写、赞美的对象。露莲的神性、锄老与海洋融合的哲学是救赎迷狂现代人的资源,后者隐逸于海洋的人生境界是"我"的彼岸。《彼岸》深入海洋的灵魂,抒写海洋包容、博大的品性,讴歌海洋宗教的神性,对海洋审美内涵的挖掘与拓展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另外那个女人》是莱辛首次将视线聚焦在伦敦市区下层女性生存状况及两性关系的读本.这部小说中从现实写实和空间意象两个维度描绘了女性柔丝的生活经历和女主人公由软弱、依赖的女性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的过程.从中我们也能看见莱辛作为女性作家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5.
“我是谁”指向的是人关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作为事件的挑起者,后现代分子提供的激进回答更把人带入了“不知此身是何身”的境地。借助拉康的主体解析,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在貌似错乱之语的后现代宣言中所包含的“主体”概念自身的某种根本的、令人惊讶的变化,这种变化揭示了“我”的错综复杂的身份——“我是他人”。  相似文献   
6.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晚清时期系统译介西方哲学著作的第一人,严复译介的著作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其译作采用“桐城派古文”翻译的手法有简要的阐述,但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拟以《天演论》译本为例,论述桐城派古文主张在严复译介中的应用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揭示严复译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西德尼·谢尔顿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另一面》的第一章中感受倍深,从忠实传意、瞻前顾后、运用技巧等几个方面归纳,进而研讨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何以异中求同、变中求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翻译行为既受限制性约束,又有创造性的自由,其本质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9.
Umaru Bah 《Cultural Studies》2013,27(6):795-819
This paper employs a proposed alterity discourse analysis (ADA) framework to argue that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 the bible of the modernization paradigm of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exemplifies far less a discours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development, as it does on the political/ideological imperatives gov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e. the Middle East) by the Self (i.e. the US). To substantiate this claim, the paper debunks the book's claim to social scientific objectivity by pinpointing the methodological shortcomings of the empathy model and of the Middle East project from which the model was derived, and highlights the paradigm's dogma by revealing the religious metaphors with which the book's narrative is infused.  相似文献   
10.
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以《西藏等三边赋》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清一代,边疆舆地赋的创作蔚然大观,其代表为《西藏等三边赋》,突出地体现了征实的性质和特点,与此相联系,向来被视为地理著作。其征实性,不但体现在作者的意识上,还体现在赋作的内容上。其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征实性,原因概略有四:一是与清代地理学思潮的兴起有关,二是受当时学术风气尤其是考据学的影响,三是作者本身就是地理学者,四是作者都亲历过边疆地区。而清代边疆舆地赋的征实性,贯穿了强烈的边疆意识和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