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陵大学农学院举世注目的科研成就,为农业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材料;完善的农业推广体制,保证了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增加了作物产量,促进了农村改良。建立的一套完善的农业推广体制,成为中国近代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全国农业推广体制的良好开端;从中摸索出的一套农业推广经验,为中国近代其它农业院校及农业机构在农业推广中所借鉴。对于我国当今的高等农林院校科研成果的推广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汤燕君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3-138,159,160
谈到"诗唐",人们常意指"诗歌的"唐朝,实际上,"诗唐"更指"诗性的"唐朝。从表层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学习、创作诗歌风气的普及,使诗歌从宫廷走向民间,促进了"诗歌的"唐朝的到来。从深层次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诗化人格、诗性思维的发展,使其普遍地表现出思想上的轻视礼教,行为上的不拘小节,气质上的桀傲难驯,人生设计充满理想色彩,但处理问题常带书生意气,促进了"诗性的"唐朝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教育团体纷纷涌现并逐渐群落化。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以不同定位满足教育界的不同需要;他们集中了教育界的优秀人物、当时著名教育家构成的群体成为社团群落的核心领导力量;他们都在不断的自我调适中找到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了教育社团群落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4.
矩阵管理是指为完成某项特定工作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小组的管理模式。应用矩阵管理模式加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团队建设,应注意把好团队负责人选择关,明确团队管理流程和成员的任务要求,注重各业务点的工作量均衡,促进各业务环节的配合,同时优化绩效评估方式,建立阅读推广活动评价和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5.
日本参议院于5月18日通过了《低碳投资促进法》,该法是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最新立法,规定了对从事适合能源环境的制品开发与制造的特定事业者提供筹资支持,需求开拓支援法人承保租赁合同等措施,对我国的相关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Chapter 8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7.
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建设包括道德理论和规范的制定、宣传和教育,道德理想和风尚的提倡,道德信仰和行为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蕴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环境教育及社会大众传媒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国家人权保障机构是一个国家人权保障的基石,联合国对各国人权机构的建设赋予极大的关注,并通过了<巴黎原则>,为各国建立本国人权机构提供了参考标准.中国国家人权机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某些方面也不符合<巴黎原则>的标准.为使其能够适应未来人权工作发展的形势,在人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借鉴<巴黎原则>的标准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在"公"与"民"的平等、回报、产权、税收、营利等民办教育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上,人们尚存疑问与异议;在社会教育权的观念确认、建立完善的法制化环境、根本转变政府的观念和权力运行方式、建立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民办学校自身建设上,人们还有许多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We argue that leadership promotion in China’s political elite relies on homophily for signal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future cooperative behavior more than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We first point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argument fro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specific M-form state structure, and then we proffer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why higher-level elites in China rely on homophilous associations in recruiting middle-level elites to the top positions of state. Using a unique dataset covering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from 1979 to 2011, we develop a homophily index focusing on joint origin, joint education and joint work experience. We trace personal similarities in these respects between provincial leaders and members of China’s supreme decision-making body, the Politbureau’s Standing Committee. We then provide robust evidence confirming the persisting impact of homophilous associations on promotion patterns in post-reform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