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秦腔》通过对神秘兮兮的人、具有灵性的动物以及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大自然等意象的呈现,以期再现以清风街为代表的商州民间神秘文化。但这种神秘仅是对民间神话的乌托邦想象,是作家对现实的困惑和遗憾。真正的民间写作应该是一种关怀神话写作,即在某种时尚或习俗中发现一个象征性焦点,藉着民间的野性和生命来表达某种具有保守征候的神秘,即对当下生命的关怀和焦虑。  相似文献   
2.
秦腔是在新疆流行历史较久的剧种之一,解放前与河北梆子、京剧并称新疆的三大戏。自传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后,秦腔即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获得了巨大发展。民国时期秦腔艺术在迪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三合班"成立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取得发展;新中舞台成立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的发展出现繁荣景象;抗战胜利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发展至鼎盛并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3.
甘肃地处多民族交融地带,自古以来,民风剽悍,形成独特的尚武之风。由于受尚武之风的影响,甘肃秦腔演出时,多战争历史和封神对打等武戏,分配角色注重生净,勾画脸谱有明显的尚武之风,注重做工,穿着特殊,注重铜器、火彩、丽子等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文本,而是沿着同一条创作线索所进行的一次精神对话。尽管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题材有都市与农村之异,但二者具有对中国现代性审美反思的同构意识,都倾注着贾平凹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5.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选择从《秦腔》中呈现的意象世界的层次入手,分析其审美内蕴及其意义局限。小说对自然生态意象群、生活常态意象群、土地意象群、文化象征意象群的描写,提醒我们关注今日传统农耕文明日渐式微过程中沉默者的生活现场,关注他们艰苦生活背后的精神困顿。但由于作者没能以现代视界反观其先在的传统文化观念与道德价值立场,使作者面对当下农村生活现场只能徒自“迷惘和辛酸”。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秦腔》以日常生活流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全面衰败的图景:在权力与市场双重魔咒之下,原先乡村社会精英的作用逐渐消亡,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与完善机制开始丧失,陷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格局之中万劫不复。这种衰败是结构性的,因而如果不立足于整个结构和制度层面,任何救赎都是无望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