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相似文献   
2.
世界由男人和女人组成,世界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爱情。然而,爱情既是撩人的风,使人舒服甜蜜;又是冰包的火,使人苦恼心痛。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通过梅吉和拉尔夫的情爱故事向世人揭示了世界上最令人心醉和最令人心碎的东西——爱情。  相似文献   
3.
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西方个人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学、希腊城邦政治、贸易经济等文化和机构。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在西方,个人主义的形成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个人主义最终在美国获得了积极的意义,由此被广为传播。探究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借鉴个人主义、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近四十年精力创作且在身后方得以问世的第二部长篇《六月庆典》,尤其应予重视.思考和探索黑人的身份及黑人如何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与美国社会和谐共处,是回荡在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中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拉尔夫·埃利森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主导思想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在语言和结构艺术等方面,拉尔夫*埃利森也一直在孜孜探索实验,力求吸收当代小说和其他文学艺术领域的新技巧,在不失自我本色的同时突破自我,展现新的艺术风貌.只有完整动态地把握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并把它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观照,才能对他的文学成就和地位给予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In the ‘Ethnical Scriptures’ column in the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t periodical The Dial,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nry David Thoreau published modified translations (by colonial magistrates and missionaries) of mainly Hindu, Buddhist, and Confucian texts, accompanied by prefaces expl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work. The suggestion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translations and prefaces were structured in such a way as to support Emerson’s and Thoreau’s theological liberalism, religious universalism, and Western conceptions of the Orient. The ques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postcolonial theories on Orientalism are also addressed. The prefaces are closely read and the translation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English ones that are considered by religious studies scholars to be more accurate to the original text. These translations ‘westernize’ the diction of the works, present the texts in incomprehensible segments, and create an exoticized, unholistic picture of Eastern religions.  相似文献   
6.
于连是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人物,拉尔夫神父是考琳·麦卡洛小说<荆棘鸟>中的人物.他们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文章对比了两位主人公的背景、经历和最终结果,其相同点是他们都是从社会底层努力向上流社会、权力中心爬的小人物,虽然背景、经历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不同,但他们的命运都是相同的,即为了追求权力而放弃了爱情,最后因此受到惩罚而死.  相似文献   
7.
阈界理论包括分离、过渡和融合三个阶段,具有反复性、暂时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运用阈界理论对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拉尔夫的身份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挖掘他身份转变阈界过程中家庭观、家长作风和男尊女卑的心态、传统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膨胀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才能实现更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分析小说《看不见的人》中布莱索的自我异化,从而揭示了在白人统治的美国,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中,他们的人性与个性遭到摧残和扭曲。  相似文献   
9.
B. F. Skinner''s first public exposition of his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was the Hefferline Notes (1947a), a written summary of a course Skinner taugh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ing the summer of 1947 just prior to his presentation of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fall. The Notes are significant because they display Skinner''s analysis as it made the transition from spoken to written form; moreover, they ar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al source of examples and early approximations for comprehending Skinner''s functional verbal operants.  相似文献   
10.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小说中不仅穿插着具有非洲民间特色的传统幽默,给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更多是带有美国黑色幽默特征的现代幽默变式,给人一种苦笑后的沉重感。本文将分述两种幽默在文中的表现途径,分析幽默所具有的审美功能,最后探究作者采用幽默作为表现手法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