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第一次从指称的角度将专名与摹状词区别开来。斯特劳森不仅是第一个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系统批评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提出根据“语境”来确定摹状词的指称的人。唐奈兰的限定摹状词理论的根本特点在于他比斯特劳森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语境”原则,认为语境从根本上决定着摹状词是起指称作用还是仅仅起归属作用。这意味着象罗素那样把某个语句从它的使用语境中孤立出来进行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关系问题是罗素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不同时期罗素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释。罗素将关系视为世界的基本元素。在其理论的不同时期,关系联结的最终对象有所不同,包括项、殊体和共相、事件或性质。罗素坚持关系不可还原,认为关系命题和主谓命题是两类命题,主谓命题里的谓述是一种伪关系。  相似文献   
3.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现代西方各个哲学流派普遍关注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它着重从哲学角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或者语言学中的哲学问题。根据语言哲学理论,以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论指称》和在1919年发表的《摹状词》两篇文章为核心,对罗素的描述语理论的内涵进行评析,针对罗素的描述语理论提出了几点质疑与思考,指出罗素认为专名等于缩略的描述语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旨在探讨语言哲学中的热点问题,即描述语的功能问题,以丰富语言教学理论,以哲学的观点指导语言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指称理论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和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尤其是关于限定摹状词指称的观点.斯氏区别了意义与指称以及语词本身与语词的使用,认为无论摹状词还是逻辑专名都应该在语境中赋予指称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罗素的《论指称》一文在研究成果中存在着一个教条,即该文的主旨是解决"非存在物"、"同一律失效"与"排中律失效"这三大哲学难题。实际上,罗素在1903年《数学原则》中的指称理论足以解决这三大哲学难题。《论指称》只是罗素解决悖论系列工作中的一部分。它为罗素提供了一种解决悖论的工具,即摹状词的逻辑分析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罗素成功地消除了引发罗素悖论的"那个由不包含自身的类所组成的类",并维护了《数学原则》中的非受限变元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述罗素的子命题论、斯特劳森的语境论和唐纳南的功能论,分析三种限定摹状词理论在本体论、意义观、语境观、功能观等方面的异同,并由此透视对限定摹状词进行研究的哲学和语言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流派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它在普通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主张及影响,该文则试图研究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观点及影响.文章对罗素和怀特海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和系统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自由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看法,同时,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了这一理念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徐志摩1920年离美赴英求学的真正原因不是为师从罗素,而是想追随政治学家拉斯基.徐志摩最终没能够拜罗素为师,也不是因为罗素为了反战和离婚已经被剑桥大学"除名".罗素1921年是主动辞职离开剑桥,与反战和离婚无关.徐志摩于1920年10月与罗素建立联系,当时伦敦英国华人协会、剑桥邪学社分别邀请罗素夫妇发表演讲,徐志摩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徐志摩的穿针引线,梁启超的英文著作得以纳入由罗素担任学术顾问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徐志摩还著文研究了罗素的政治观、中国观,以及儿童教育思想,这些文章反映了徐志摩对罗素思想的认识及所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2017年中国28个省(区、市)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在以增强型罗素测量模型测度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对效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综合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呈东、中、西和东北阶梯下降,规模效率呈东北、西、中和东阶梯下降;综合效率总体分布密度曲线随时间右移且右拖尾特征明显;区域内部效率差异是造成地区间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统计上显著负相关;样本期间,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整体规模报酬不佳,每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地区数超过50%。基于分析结果,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