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刘蕺山是明末儒学的殿军。他顺应了当时王学修正运动的潮流,对王学作了很多补偏救弊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慎独与诚意学说之中。蕺山对王学修正的措施可归纳为:强化道德本体所具有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注重践履工夫;扭转王阳明对“意”的理解;驳斥“致良知”及王门“四句教”。蕺山触及到了王学真正的理论缺陷,他对王学的一系列修正是卓有成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蕺山也表现出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论王国维“境界说”之“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之"真"作出了新的解释,具体从三方面作了分析:一、从观物方式角度说,"真"指作家对于外在景物和内在感情的"真实的感受";二、从创作态度角度说,"真"指作家对于对象的"真诚的性情";三、从艺术传达角度说,"真"指作者所具备的将感受表达出来的"真切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应该是特殊的教育性对话关系 ,这是一种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相互之间的心灵沟通 ,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师生的交互性、问题的探索性、发展的方向性与过程的愉悦性  相似文献   
4.
This study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how words and discrete facial emotions influence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of both prepared statements and spontaneous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s. We build on and extend existing theoretical work concerning crises communication and discrete emotions. Using a press conference simulation, spokesperson video recordings were analyzed using automated face-emotion recognition software (FaceReader™) to characterize discrete emotions. A crisis-message-strategy trained dictionary for Linguistic Inquiry and Word Count (LIWC)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message conten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okespeople can control their verbal messages better in prepared statements than in more spontaneous settings, but their facial emotions are quite similar in both settings. Only three discrete emotions are related to credibility perceptions: anger, sadness, and surprise, but sadness and surprise are not universally viewed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Expressing too much emotion, or over-emoting, is problematic. Expressing more anger in the Q&A, which we refer to as reactive anger, is perceived negatively, and when spokespeople emote a low amount of sadness and use a high amount of words expressing sincerity they are viewed as having the most credible messages.  相似文献   
5.
朱熹《中庸章句》对“知、仁、勇”的内涵作了诠释,认为“知、仁、勇”意在“择善”而“固执”,而且该三者既有区分,又互相关联;重要的是,朱熹对于“知、仁、勇”的诠释还与“中庸”结合在一起,而且特别强调必须以“诚”为根本。这可以为当今建构新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大的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6.
“诚”是宋明理学和先秦儒家的重要概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他的学说中,尤其在《通书》中,对“诚”多有论及。《中庸》是先秦儒家学派中弘道派的代表作,其中有多处对“诚”的系统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通书》与《中庸》在内容和思想上的承继关系。讨论周敦颐的诚,可以增强我们现代人对诚信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诚是先秦儒家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一个美学概念 ,而是一个神学概念。诚的发展 ,是从事神心态开始的 ,经由事人心态转入到审美心态 ,同时诚也由人的心态发展成一种本体。在先秦儒家 ,诚这个概念 ,还留有事神心态的影子 ,但主要是事人心态、审美心态与本体之诚这三者的统一。从事神心态发展到事人心态 ,其历史的继承性表现为谦、敬、信等内容 ,其否定性则表现在 :由对交往对象的畏惧发展为对对象的亲近。从事人心态发展为审美心态 ,既保留了事人心态中的与对象的亲近 ,也保留了事神心态中对象的虚幻性这一特点。在原始宗教失去其主导地位之后 ,审美之诚充当了主体之诚通往本体之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陈赟 《齐鲁学刊》2008,(2):18-23
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诚是"一切道之道"、"一切德之德",是人道与天道得以连接的枢纽。人道显现天道之诚的方式有两种:思诚与诚之。但同时,天道之诚开显在天道万物的各正性命中,因此,人之给出万物的各正性命的行动,才是开显天道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以“诚”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并将“诚”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由此推演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政治理论。同时,以一个“内通于性,上通于命”的“中”字作为沟通个体内在心性和外在道德实践的桥梁,通过个体的内心不断的“诚诚”和日常生活中的“用中”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这一过程使《中庸》在其思想体系的逻辑架构上,较之先秦其他儒学文本而自成一体,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