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3):102-105
20世纪90年代,为配合国家21世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新加坡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要求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人才,增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学术文化中心。本文对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辛慧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47-151,156
新加坡能够在三十年间创造惊人奇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加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其鲜明的特色。中国与新加坡在文化渊源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 ,研究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会极具现实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华语生存环境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之初,伴随经济全球化,华商网络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日渐突出,华文热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升温。新加坡华语发展能否因此而带来生机、注入活力。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3):68-74
对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回顾 ,并对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对我们的启示。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诸如在重要性、必要性、规格定位、办学特色等等方面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教师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燕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5):89-92
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在三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充满活力的教育则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其中的"教师教育"又是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了解和研究新加坡的教育经验无疑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灿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3):35-38
文章指出新加坡政府通过政府引导 ,立法及经济援助等手段 ,大力推进家庭养老保障 ,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而家庭养老保障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柱之一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 ,完善我国家庭养老制 ,迎接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权威型"政治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祖洲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5)
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1819-1959)给新加坡留下了持久的遗产,这就是政治上高度控制,经济上以转口贸易为主,社会上形成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1959年新加坡获得内部自治地位后,人民行动党在这些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建立了“权威型”政治,即在议会政治的假象下,行政权通过一党专政凌驾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保证了新加坡与外国资本结盟策略的成功,使人民行动党能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战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的一种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文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生态城市的特点与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生态城市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生态四个子系统.使用VENSIM软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6种方案,结果显示方案5、6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最佳方案,是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的,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加坡英语的表达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桂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90-94
新加坡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的一种 ,其表达方式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其它英语变体有明显差异 ,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新加坡人来自中国南方沿海地区 ,其次来自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半岛以及欧洲等。因此 ,与英国英语相比 ,新加坡英语的单词、语气词、短语、惯用语以及重复等具有中国南方方言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新加坡英语的表达方式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0.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群众基础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景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2):59-62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以后注意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加强少数种族、青年和妇女工作,赢得了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在历次大选中能轻易问鼎,不战而胜,从而为其执政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进而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地位。人民行动党执政以后,致力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机制的构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鉴于青年越来越在新加坡社会中发挥作用,把其中的优秀人才吸收进人民行动党中来;在世纪之交,人民行动党面对日益涌动的民主浪潮和执政合法性的挑战,日益加强妇女工作,按照人民行动党的标准塑造他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