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六膏馥》与南宋四六文的社会日用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139-143
南宋书坊有所谓《四六膏馥集》,选录杨万里、李刘二人四六文之所谓“膏馥”者编类刊出,实不过为社会日用书启提供范式,流传绝少。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得七卷,置于类书类存目中,故亦少有注意者。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本《四六发遣膏馥集》,凡四十卷。篇幅既远多于四库之著录,内容又正反映了四六文在写作上由北宋之淡雅自然,渐变为南宋之工巧繁碎,而在社会应用方面又日渐实用化的趋向。书中分类摘编的对句与长联,又透露出宋四六与对联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宋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邓洪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5):39-44
讨论了书院与理学的关系。认为通过南宋理学家的努力,理学与书院二者之间从形式到内容相互交融渗透,形成一种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盛衰同时,荣辱与共的一体化关系。而其一体化形态,主要表现在理学家的书院情结、学人学派与书院的结合、书院讲学倡导理学精神,以及二者之间一体结构的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有形可察,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3.
南宋官窑分期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世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6):707-714
本文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把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和郊坛窑)分为两期,其年代的分界线为宋宁宗开禧年间。两期产品在器类、造型、装饰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变化。文章认为两个官窑存在同期共烧的事实。官窑产品不仅用于朝廷的礼仪活动,还可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相似文献
4.
南宋政权面对外部压力,保证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是统治者具体而又实在的统治目的.在追求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南宋政权显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既制约了宋孝宗"内修政理"的努力,也妨碍了韩侂胄"恢复故疆"的进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邓乔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10
南宋初年宋金停战,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宋高宗恢复了画院。由于建制与北宋不同,高宗对画家奖掖甚力,大批南渡的院画家充分发挥了艺术才能,造就出绘画的中兴。伴随着文人画的退潮,南宋院画较之北宋有不少发展进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高宗个人相关的,主要有四点:一是高宗宣扬"中兴",绘画转向历史题材,促进了画院人物画的发展;二是能充分发挥不同画家的专长和创造性,使院画各类作品艺术水平普遍提高;三是画家不再拘守某种范式,有较大的创作自由;四是高宗较尊重画家的创作个性,较重视画家的创作权,使画家的主体意识增强。 相似文献
6.
赵孟甲戌年所写四条屏是他早期人物画作品。本文从创作的时代背景、立意、构图和绘画技法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了探讨。赵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画思路宽广,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该文也从其它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从而对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及表现形式进行了阐发,对他的艺术人格进行了揭示。这些将有利于对赵孟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守内虚外”是北宋初期确立的三大国策之一 ,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这是长期以来史学界的一致看法。实际上 ,南宋与北宋比较 ,国内外情况不尽相同。南宋有着比北宋更为严峻的边疆形势 ,这就决定了南宋不可能仍然以此作为其国策 ,而是既要“守内” ,又必须重视防外。 相似文献
8.
黄纯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34-141
南宋东南茶法是宋代茶法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学者们多强调其对政和茶法的继承,而缺乏对其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实际上,南宋茶法主要只继承了政和茶法以引榷茶的基本模式,在具体制度上独具特色,多与政和茶法不同。南宋东南茶法实行三务发卖、地方发卖、州县配额的卖引制度,每引贩茶重量减少而引价提高,引外征敛增多,茶利高度集中,反映了其灵活、苛细、集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2):64-68
黄震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爱国学者和思想家.他在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了以正纲常、励士风、重人才、苏民瘼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及改革方案,希冀以此挽救南宋政权的统治危机.黄震政治思想中所体现出的某些进步、合理的成份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10.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7(2):50-53
南宋巴蜀散文作家林立 ,著述颇丰 ,体裁上以奏疏政论为主体 ,内容上以忧国忧民、救亡图存为旨归 ,文风通俗质朴 ,犀利简明 ,沉郁悲愤。字里行间 ,忧心如焚 ,忠心可鉴 ,全面展现了四川乃至全国军民抗击强虏的英雄史、腐败朝廷苟且偷安的衰亡史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军民的民族魂、爱国心和亡国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