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怀河河畔》(The Banks of Wye)由著名的“鞋匠诗人”“农民诗人”罗伯特·布卢姆菲尔德撰写,记录了诗人1807年于怀河河畔为期十日的旅程。通过描绘诗化的美景展现出怀河附近的风土人情,以及依怀河而居的农民在圈地运动前后的日常生活变化,表达诗人对资产阶级侵占农民土地这一暴行的批判和对农民阶层的同情。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威廉·华兹华斯的著作《丁登寺》,在生态批评角度下,寻找圈地运动对怀河河畔居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In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national impact of anti-war protest, 15 major anti-Vietnam demonstrations occur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5 through 1971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effects upon Gallup public opinion survey data, American troop strength, and American munitions expenditures. While weak and short-term counterproductive effects appeared for two opinion indicators, an equally likel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demonstrations had little or no lasting impact whatsoever.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finding, and its soci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试图剖析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诗学理念格格不入的原因,提出浪漫派诗歌内部在图征和象征上的巨大差别,以及考察这两种古老的艺术手段对浪漫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贡献。  相似文献   
4.
《去吧,摩西》中的短篇小说《熊》在看似简单明晰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尤其是带有强烈议论性质的第四部分,其叙事不仅暗示了小说审美风格的转变,而且体现了福克纳小说人学救赎观念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交汇融合。强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宗教般虔诚的敬畏情怀构成了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一层内涵。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荒野和自然的破坏,深化宗教人学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的观念构成了《熊》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二层内涵。此外,《熊》还传达出了福克纳强烈的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i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al-life sex researchers and scientists William H. Masters and Virginia E. Johnson in the Showtime television program Masters of Sex (2013–2016). The historical Johnson had a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with second-wave feminism: she disdained the movement and was interested primarily in improving heterosexual marriages and the sex lives of married couples. The Johnson character speaks in a language of postfeminism with minimal interest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broader social change. However, second-wave feminists later used her and Masters’ research in order to support their own beliefs about sexual autonomy and freedom, within and beyond marriage and heterosexuality. The television program demonstrates Johnson’s importance to both phases of her and Masters’ research—in the first phase, when they are based in a hospital and university environment, and in the second, when they establish their ow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raise funds directly from the clients that they serve. Johnson exemplifies postfeminist depictions of ambitious women in prestige television, her aim to have a successful career and marriage conflict, and while she is willing to compromise scientific values to serve her own goals, her male colleagues temper that ambition in service of “objective” science.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表现的多种罪恶,已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特征,也使其常常遭到误解。将悲剧理论与叙事学方法相结合,把作家对罪恶的表现视为其现代悲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既借此与悠久的文学传统相衔接,又赋予其鲜明的现代特征。"罪恶"在多部作品的文本构成中被赋予多种艺术功能和复杂的意义指向,并借此为作家完成现代悲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书中打破了传统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展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本文从小说的叙述时间、心理时间以及叙述者对时钟时间的情感倾向三个方面展现了福克纳对时间的非凡的驾驭能力和艺术才华。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成为其表现内容、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美国南方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对黑人生活的和种族问题的关注是福克纳小说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痛恨种族歧视,同情黑人的命运,并赞美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当遇到彻底解决南方奴隶制的问题时,福克纳无论在作品里还是言论中都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由于受到时代,社会,家庭和自身局限性的限制,在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福克纳对于种族观点的变化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心理及其外交等因素作了论述,本文试图对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