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节庆活动因能够吸引大量公众参与而受到各地重视,各地在节庆中抓住有利时机,挖掘当地资源文化特色,创新旅游产品,塑造当地特色形象,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江苏盱眙、兴化以节庆促进县域旅游发展的例子,为众多县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名校长邹兴华之所以成为名校长 ,关键在于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记忆之书”既指新近“发现”的诗人吴兴华将可能搅乱读者关于文学历史的记忆,更是对吴兴华的诗歌写作本身所呈现的“记忆”形态的指称。吴兴华诗歌对于时间和记忆特别敏感,记忆主题得到了反复呈现;这使得他的写作最终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内核勾连起来,记忆成为一门艺术,拥有强大的诗学力量。但记忆的法则又决定了记忆本身既是窘迫现实之慰藉,也是精神恐惧之来源,在传统和记忆被残酷压制的现代社会,诗人吴兴华的精神世界最终被“恐惧”所占据,他那“纤弱的”诗风,以及他在抗战胜利后逐渐放弃诗歌写作,均导源于此。而这样的诗人将以何种姿势进入新诗史与文学史序列,也就成为了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农业遗产之根,挖掘和整理这些文化内涵,有利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味,从而契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保护的宗旨。垛田是江苏省中部地区沼泽地带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2013、2014年先后被遴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地貌特殊,景色秀丽,不仅出产丰饶,而且孕育了鲜明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主要包括永不屈服的治水精神、天人合一的农耕体系、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清淡自然的垛田美食等多个方面。兴化垛田的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坚持文化优先,在深入调研挖掘的基础上作战略谋划,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由当地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状如小岛,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垛田是在当地生态环境剧烈变化下,为适应防治洪涝以及人口快速增长而创制,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化与城市化等的影响,垛田在地形地貌、传统技术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威胁,甚至有濒临消亡的危险.要保护和传承好垛田必须深刻认识其价值,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开发生态旅游,并且做到合理规划,密切监测,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和谐发展之路,并传诸后世.  相似文献   
6.
刘仁前的长篇小说《香河》的民俗学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它再现了兴化乡村原生态的纯与美,记录了大集体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翔实描摹了里下河地区的风俗民情,自如地运用了兴化的方言土语。在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香河》所展现的里下河地区乡村风情,因其原汁原味、真实细腻而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写实作家刘恒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塑造的 “瘿袋”曹杏花形象,因其复杂而深刻的意蕴备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从求存本能与乡村伦理冲突的角度重新审视曹杏花这一典型形象,对于深化新写实及刘恒创作的研究仍具相当价值与意义。由是观之,《狗日的粮食》描写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曹杏花在不断磨砺求存技能的过程中与乡村伦理之间爆发的全面冲突,其一方面呈现出曹杏花罕见的生命韧性与天才式的能干,另一方面则表现了曹杏花之存在对乡村生产组织、乡村宗亲伦理、传统家庭男女关系、人之为人的生存尊严底线等禁忌的成功冲击。在艰难时世,曹杏花的种种逾越行为在求存外衣遮掩下看似无可厚非;但当生存威胁解除后,一度被打破的所有乡村人伦秩序必然重建,曹杏花之死正是所有耻辱回潮之后的必然结果。曹杏花之死鉴照了一个时代的残酷与弱者人生的终极悲哀,《狗日的粮食》也指向了一个时代的堕落和这个时代对普通人、弱者生命的践踏。  相似文献   
8.
吴兴华一生短暂,但他却给世人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通过对其译著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其诸多原创性的诗译思想,如"诗译难,可其充满诱惑"、"诗译缘于对作家诗歌的爱好及其向导作用"、"与时俱进,选取作家成熟和极积的作品"、"把握原诗字里行间闪动的情感和动力"、"以多字词代步,遵守原诗的节拍和韵律"和"强烈的读者意识"等,它们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对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兴华的诗在题材、意象、诗想、形式方面,有意与流行的自由体新诗拉开距离,大踏步向古典诗靠拢,用力之深,在1940年代诗界,堪称异数。1940年代后期,他把叙事性和戏剧性因素纳入诗歌写作,有意淡化抒情性的比重,拉开与主流诗坛的距离,因此为新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定义:诗歌不是外在的日常经验的艺术转化和再现而是一个诉诸于人的内在世界的“历史想象”,不再是个人情感和观念的自由表达而是一个要求具备学养的“知识之航”,它要求驱除诗歌艺术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转向对修辞技艺和文本秩序的经营。我们可以在吴诗中辨识到“古典新诠”的特征。古典新诠的接力者遍布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北美,形成一条辉煌长远的“现代主义历史诗学”的光谱。  相似文献   
10.
江苏兴化地区垛田的起源及其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垛田是江苏中部兴化里下河水网地区独有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与农业景观。当地人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成垛,垛上耕作,形成垛田。本文从有关垛田的神话传说出发,依次考证了垛田的形成原因与起源时间、垛田的特点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垛田的现状和价值作了比较深入的解读,为垛田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