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4批共949份调查问卷数据,首先探索目前中国情境下中庸价值取向的结构内涵,得到“执中一致、慎独自修、消极成就、消极规避”4个维度,其中,“执中一致”是中庸结构内涵的核心,描述了个体与周围情境互动时的价值取向.然后,基于参照框架效应理论发现,相比于集体主义,中庸能更为有效解释中国员工的帮助行为;在高和谐导向氛围的情境下,中庸对集体主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村相关配套政策改革滞后 ,导致地区差异越来越大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农村在家庭养老的方式选择上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依据农村养老主体的不同 ,可以把农村养老分为福利养老、家庭养老、综合养老与自主养老。这些不同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多种机制与利益作用的结果 ,文章从博弈论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 ,分析多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理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自我不一致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以及双维情绪模型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人类自我调节机制的解释性理论。其中有关情绪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用全新的视角,遵循"中庸理性"思路来思考情绪在个体自我调节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不能再忽视中庸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启示,尤其是对于个体自我调节行为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4.
《中庸》着重阐述的是人的修养途径和方法,即"尊德性"、"道问学"与"慎其独",而"诚"则是贯穿这一修养途径和方法的价值核心。其"诚者自成"、"至诚无息"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社会转型、文化裂变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塑造民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除了其著名的诗论外,对一般文学理论批评亦有具体而深入的论述,且自成体系。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以“仁”为基础,以“文”为目标,以“中庸”为准则,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理论问题。孔子的上述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及文学批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绝对性的基础地位。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较多,但调查发现,文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并不明显优于理工科学生。因此,针对文科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没有明显优势的现状,利用中庸为学之道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式对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进行强化,对于深化文科专业教育、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文科研究生全面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和谐心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回应了国家目前提出的加强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的号召,澄清了和谐的心理学含义,指出中国人的和谐实际就是中庸思维。作者进一步阐明了和谐研究的心理学意义,并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倪培民 《求是学刊》2005,32(2):6-12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赟 《齐鲁学刊》2008,(2):18-23
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诚是"一切道之道"、"一切德之德",是人道与天道得以连接的枢纽。人道显现天道之诚的方式有两种:思诚与诚之。但同时,天道之诚开显在天道万物的各正性命中,因此,人之给出万物的各正性命的行动,才是开显天道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以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它所包含的道德本体论、道德主体论、德性伦理政治论、德性宇宙论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它所高扬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当今人类重建道德心理基础、恢复信赖社群与和谐宇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