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91-94
朱熹从理学立场和唯心史观出发 ,对汉唐以来的中国历史予以全盘否定 ,对《左传》、《史记》以下史书予以总体否定 ,对读史治史表现出鄙薄和反感 ,从而将理学学派重经轻史倾向推向了极端。这对南宋乃至此后历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书院大师朱熹的科举生涯与科举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20-23
朱熹是南宋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推动南宋书院发展的同时 ,对科举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但他并不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在苦读应试经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朱熹提出了重视德业修养的科举观 ,反对片面追求科举功名。这是新儒家在频繁禁学的背景下 ,为规避禁学的压制 ,利用其对学术话语权的掌握来参与现实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自 2 0世纪 30年代开始 ,不少研究者所持的南宋书院反科举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3.
论持敬在朱熹心性修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冬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37-40
持敬是朱熹心性修养的根本工夫。朱熹从敬之作用的角度把敬界定为“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本文从“涵养须用敬”和“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两方面 ,对敬之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书院"始于唐代,经过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达到鼎盛时期.江万里肄业于白鹿洞书院,又入太学上舍深造.进士及第后,历任州、府、路和中央部院长官,直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其间任过教授、国子监祭酒、侍读、侍讲和书院山长,对官学和书院教育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江万里在南宋书院发展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1)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等全国一流书院;(2)大力提倡教育兴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仅吉州继文天祥后,又有17名学子荣登进士科状元,至明清共有2 728名学子进士及第,故吉州享誉"南宋进士的摇篮".江万里十分重视书院教育,并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历史借鉴:(1)重视思想教育,是南宋书院教学的灵魂;(2)提倡学术研究,要求书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相似文献
5.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继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1):1-3
朱熹创立的格物说 ,丰富了中国哲学史 ,它成功地把天下万物众理归结为一个理。这个理包括自然之理 ,也包括人心之理 ,从而构成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 ,对满足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的需要 ,对多民族的我国形成坚固的文化共同体 ,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存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
孟子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董仲舒则“屈君而伸天”,以“阴阳灾异”来格(正)“君心之非”。程朱理学在哲学上比汉唐儒学有重大的发展,但在政治哲学上却鲜有突破,大致是伸张孟子的政治思想,甚至可以说未离董仲舒“阴阳灾异”思想的窠臼。儒家虽然肯定君主制度,但其与君权之间亦有着一种内在的紧张。从民本进至民主, 符合中国文化实现近现代转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朱熹和谐理念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国宜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4-9
朱熹对传统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是一份值得研究的珍贵的思想遗产。朱熹从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普遍性;从公平性、公正性、和平性、包容性、多元性、适中性、和睦性等方面论证了和谐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从宣传教育、建立纲纪、减轻负担等方面论证了实现和谐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方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2-17
从文本考察和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主旨,把它从《札记》中一篇通论札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以“致知在格物”为主题改造和重新诠释《大学》,目的在明了“吾心之全体大用”。这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同时更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过程,是出于其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朱熹这一学术创新有得有失,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徽州谱牒的体与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鹤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5-114
徽州谱牒是中国谱牒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欧阳修、苏洵创立的五世图式体例,构成徽州谱牒的基本框架,可谓之徽州谱牒之体;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徽州谱牒的精神支柱,可谓之徽州谱牒之魂。深入解剖徽州谱牒这一基本模式,有助于整理、开发、研究数以万计的中国谐牒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对促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白鹿洞赋》看朱熹的诗意栖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思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
朱熹<白鹿洞赋>是辞赋类文学中的精品,在辞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朱熹是诗人思者,他关于白鹿洞的言说也就是他关于人格养成的诗性言说.朱熹的人格极为丰满,其显著特点是雍容不迫,宠辱不惊.这种特点表现在其诗作中就是淡泊而有味,清通而绵长.朱熹一生诗意地栖居于其尚淡而清通的诗歌之中.从朱熹的诗意栖居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保持大众化的姿态,诗意地栖居在这变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