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36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06篇
理论方法论   130篇
综合类   309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303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瓦尔登湖》(Walden)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经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中国译者徐迟首先将其译入国内,译名为《瓦尔登湖》。此后不断出现译者和译本,《瓦尔登湖》一度重译,频繁出版。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译《瓦尔登湖》的热潮,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翻译界对《瓦尔登湖》汉译本的关注。通过将徐迟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新视角切入,对《瓦尔登湖》译文之美进行解构,分析其中作为变量的美学因子,以期为研究《瓦尔登湖》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3.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一衣带水,但是民族文化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两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不同。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受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更推崇飞动、繁复、宏大的设计,而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因禅宗对民族文化的渗透,推崇的是寂静、精致、简约的设计。本文以中日两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了两国审美意识的区别;并通过平面设计作品中传统图形元素的使用,分析对比两国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风格交响乐作品,是作曲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蒙古族文化内涵为表现内容,以蒙古族风格的民歌、器乐曲旋律或自创的带有蒙古族风格的旋律作为作品主题并贯穿发展的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是作曲家眼中的蒙古族历史、英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等一切涉及蒙古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是蒙古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传达的是蒙古族的崇高审美理想,是蒙古民族的感情、特有文化和审美方式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兴社会化媒体,微博自推出以来迅速成为流行的通信平台。借助微博,用户可以即时发表简短信息来描述、更新和分享他们当前的状态以及对事情的态度和看法。文章以“情感‐判断‐鉴赏”为分析框架,以“哈尔滨浓雾”为微博议题,提取新浪微博中的微博文作为研究对象,以微博用户对此微博文的评论作为语料,分析评论中的态度资源。统计分析显示:情感资源多以显性方式表达,反映出网络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化和直观化等特点;与情感和判断资源相比,鉴赏资源中多以隐性方式表达其否定的态度意义。在基于事件的微博中,用户通过情感、判断、鉴赏话语策略传递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倾向,多以隐性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否定态度,但对实现人际意义却采取积极介入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8.
作为设计文化和动漫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动漫衍生品不可避免地会与文化产生交集,形成了相对独特和具有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维度。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审美文化属性日益彰显,形成了具有强劲群体文化个性的文化现象,构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文化磁场”。  相似文献   
9.
Sociologists know little about how actors explain their attraction to a partner who grew up in a different social class or why their accounts are likely. This is problematic as one form of social class heterophily is relatively common—heterophily by class origin. Drawing upon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college‐educated respondents in heterophilous marriages by class origin (n = 60)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college‐educated respondents in homophilous marriages by class origin (n = 20),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respondents in heterophilous and homophilous marriages say that they appreciate their spouse for different reasons. Whereas actors in homophilous relationships by class origin explain their appreciation for their spouse in terms of cultural similarities, respondents in heterophilous marriages by class origin explain their appreciation of their spouse in terms of “cultural complements”—the obverse of the dispositions they dislike in themselves and attribute to their own upbringing. The article theorizes that accounts of cultural complements are enabled b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by class.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美学思想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容具体可归纳为文质彬彬的和美、大象无形的质美、虚静空灵的意美、形具神生的情美以及五觉维度的全美等。这些珍贵思想给现代家具审美带来重要启示,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