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9篇
  免费   716篇
  国内免费   149篇
管理学   147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5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327篇
丛书文集   1384篇
理论方法论   648篇
综合类   10366篇
社会学   814篇
统计学   107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780篇
  2013年   1156篇
  2012年   942篇
  2011年   889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845篇
  2008年   893篇
  2007年   981篇
  2006年   1042篇
  2005年   987篇
  2004年   925篇
  2003年   949篇
  2002年   863篇
  2001年   733篇
  2000年   432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oor quality of care may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access and take-up and can become a serious barrier to the universality of health services. This consideration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health systems in many countries must address a growing public-sector deficit and respond to increasing pressures due to COVID-19 and aging population, among other factors. In line with a rapidly emerging literature, we focus on patient satisfaction as a proxy for quality of health care. Drawing on rich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for Spain and multilevel estimation techniques, we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individual level differences, policy levers (such as public health spending and the patient-doctor ratio, in particular) exert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a health care system.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olicymakers seek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are should be cautious when compromising the level of health resources, and in particular, health personnel, as a response to economic downturns in a sector that traditionally had in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in many countries, which have become even more evident in the light of the current health crisis. Additionally,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increasing reliance on the private health sector may be indicative of inefficiencies in the public system and/or the existence of features of private insurance which are deemed important by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BackgroundHaving a positive childbirth experience is an increasingly valued outcome. Few studies evaluated the women’s satisfaction with childbirth through face-to-face interviews out of the health service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childbirth experience among Brazilian women.Methods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volved 287 women giving birth in two hospitals in southern Brazil. Women who gave birth to healthy newborns at term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31–37 days after delivery, at the mothers’ homes, using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atisfaction with the childbirth experience was measured using a Likert-type scale ranging from very satisfied to very dissatisfied. Prevalence ratios (PR) were estimated using Poisson regression with robust variance.ResultsFollowing hierarchic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factors remained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childbirth experience: being satisfied with antenatal care (PR = 1.3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95%CI] = 1.06−1.59),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health professionals during labor and delivery (PR = 1.40; 95%CI = 1.01−1.95), not having reported disrespect and abuse (PR = 1.53; 95%CI = 1.01−2.31), and having had the baby put to the breast within the first hour of life (PR = 1.63; 95%CI = 1.26−2.11). No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with type of delivery or hospital status (public or private).ConclusionsA higher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childbirth experience is related to satisfactory antenatal care, a non-abusive, respectful, and informative environment during childbirth, and to the opportunity to breastfeed the baby within the first hour of life. In clinical practice,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se basic principles of care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could provide more positive experiences during birth.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推进下的“过渡型社区”成为城乡分治的模糊地带,利益和资源的不断输入,使得其治理主体和治理场域发生重构。基层治理视角下的村民自治被“分利性”进行价值侵占。就如何厘清“过渡型社区”利益博弈秩序中,出现“弱治理强分利”与“强治理弱分利”两种分化样态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基于绍兴安置社区、武汉城中村两地治理实践经验表明,在“国家 市场 社会”三重结构化关系中,社会治理单元在“城乡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分利制度异化、农民利益外显、基层治理弱化等具体表征。其中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在“国家 市场 社会”场域耦合中形塑出的治理取向,揭示出国家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多元面向。  相似文献   
4.
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制度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积极效用,为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区)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城镇化发展、制度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互动机理。研究发现,制度质量、城镇化发展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在城镇化发展程度较好、制度质量较高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研究结论可为政府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经济政策、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招商引资提供支持,为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理论探讨的热点。以分权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国有股东、民营股东和监督机构三方的利益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东侵占民营股东的概率受监督机构监督成本和国有股东被监督损失等因素的影响,监督机构选择自主监督国有股东的概率受国有股东侵占行为惩罚力度系数、国有股东侵占额外收益和民营股东诉讼赔偿等因素影响。要加强对国有股东的惩罚力度,发挥好政府的监督作用,增强中小股东权利保障机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转换性使用理论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的扩大适用模糊了版权这一专有权利的边界。从版权法功能主义与市场主义视角对“转换性使用理论”进行法律分析,可以刺破这一概念的朦胧面纱,更为清晰和客观地划定转换性使用行为与版权的边界。即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版权人与使用人进行私人缔约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形下,有必要对其从市场(使用是竞争性抑或补充性的)与功能(使用是创造性抑或复制性的)两个视角考量,并以此探讨我国借鉴“转换性使用理论”的体系效应与制度收益。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司法创制原则,美国专利法不正当行为原则在规制不正当专利申请、提升专利申请授权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对该制度进行本土化的前提是需要充分论证该制度下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及专利不可执行性的正当性。专利契约论下的对价和正义原则能够对这两方面给予充分证实:专利契约论下的实质对价要求专利申请人的信息披露义务应延伸至专利申请人所知悉的与专利申请的可专利性相关的所有信息;在正义原则之下,专利权人对其通过不正当行为而获取的专利权的主张行为使其不正当行为延伸至司法程序,法院拒绝向其提供司法救济是正义原则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教师学术休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是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讨地方高校推行学术休假制的必要性,提出地方高校推行学术休假的建议,对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策略上,应注重4个方面:(1)明确参加学术休假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学科研人员;(2)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确定学术休假的时间;(3)合理设置学术休假人员遴选条件,首先应考虑为工作满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提供学术休假,其次应考虑为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学术休假;(4)明确学术休假期间的教师待遇,并加强对学术休假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国际政治的参与情境决定行动者的博弈行为类型,参与情境变迁将导致行动者行为发生变化。能源安全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凸显了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改变了二战后国际能源政治的参与情境,构建了行动者新的博弈类型,调整了国际能源政治行动者的博弈策略。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能源政治的情境变迁,美国通过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关系,设置能源安全国际议程,最终确定了新的国际能源秩序。当前,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政治的情境变迁以及国际社会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业“量质齐增”,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物流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数字+”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渠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攀升,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着国际竞争力羸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机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