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可说者实际上是一个否定问题,它与否定命题非p具有基本相同的逻辑形式,非p是不可说者的逻辑原型,不可说者是依据非p的形式和结构来构建的,因此,不可说者可以表示为"非可说者".不可说者的"不"既体现了"非"的逻辑否定特征,又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是可说者和不可说者逻辑划界的手段,也是超越有限把握无限的独特方法,它与海德格尔"无"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代的俸禄处罚作了考察,认为明代的俸禄处罚运作的已较为规范。而且通过俸禄处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其行政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所以这一制度被清朝承袭,并加以完善。但由于明代官俸很低,实施俸禄处罚使得一些官员生活拮据,因此又导致了其趋向贪污和受贿,从而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腐败分子外逃"避罪"现象日益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腐败分子外逃之后难以引渡,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更是起到了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以厦门远华走私案涉嫌主犯赖昌星被加拿大遣返回国为例,通过积极签订引渡条约、借助第三方力量、偿试引渡的替代措施等途径来解决引渡困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腐败风险预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地方政府腐败风险预警测评指标体系是建立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现阶段腐败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提出了构建地方政府腐败风险预警测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设置了指标集,应用层次分析法结构图原理建立了指标体系结构,并依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判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建构了地方政府腐败风险预警测评指标体系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地方政府风险预警测评模型,通过测评、诊断,发现腐败风险的主要问题及腐败现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乾隆帝查处高朴走私玉石案的始末进行全景式地论述,客观审视,公正评价,以期得出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管理舞弊作为管理层追求机会主义而实施的欺诈性行为,它与管理报酬契约的天然不完备性、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性及管理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有很大关系。我国的管理报酬虽然连年大幅度增长,但一直存在着管理报酬结构单一、管理报酬与业绩相关性差、缺乏长期显性激励等缺陷,导致管理舞弊案件频繁发生。所以可以考虑完善在报酬契约中加入对高管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的考核,并使考核结果能在当年年度报酬中得到反映这样一种隐性长期激励形式。  相似文献   
7.
谢书民 《南都学坛》2002,22(2):74-77
庄子对现实语言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认为语言不仅遮蔽了世界本体 ,也难以完美展现人的心灵世界 ;对世界本体和内在生命体验的言说激情 ,使庄子选择了诗化的言说方式 ,即用寓言来隐喻、象征言说的内容 ;庄子语言诗化的途径主要在于虚构 ,就是在寓言的“无何有”之境中营造五彩斑斓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中存在一些重出误收的篇目,对其中数例加以甄辨,明确作品的真正归属,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Harry Cocks 《Social history》2016,41(3):267-284
The common law offence of conspiracy to corrupt public morals has a long though controversial history in English law. It was a charge mainly employed against obscenity, procuring prostitution, keeping a disorderly house, public indecency and public mischief. These could be interpreted by the courts as facets of a single offence known as conspiracy to corrupt public morals. The charge was used intermittentl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inly against the arrangement of prostitution and ‘disorderly houses’ used by homosexual men. It was applied again in 1960 in the Ladies Directory case and was subsequently used against gay men who advertised for friends and partners in the underground magazine International Times (IT). The prosecution of IT was based on the legal principle that certain forms of ‘outrageously immoral’ conduct were in themselves corrupting of public morals, whether such conduct was legal or not. This principle placed male homosexuality in the legal category of ‘unlawful’ or ‘wrongful’ acts. In that sense, even after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homosexuality between men in 1967, it still had an uncertain legal status. Conspiracy to corrupt public morals cast a shadow over early attempts to create a gay civil society that was partly based on magazines and personal advertising. For conservative critics of the 1967 Act, conspiracy charges had the useful effect of curtailing public expressions of homosexuality.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官方对王权主义秩序情结极致性的向往与表达,传统无讼思想承受着来自社会各层面的考量.对官员来说,王权主义秩序的高压、行政课规的繁苛与紧逼、官员自身行政智资的阙如及其执政应对力的不足,加之陋规的泛滥,诸此种种对官民自身生存之力的考量因素,不仅共同滋生了无讼思想在全社会的弥散性与公信力,而且促成人们在秩序规则二元化的语境中讨论解决法律规避的惯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