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817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145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244篇 |
2006年 | 269篇 |
2005年 | 259篇 |
2004年 | 203篇 |
2003年 | 194篇 |
2002年 | 167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刘智运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53-55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教改革要以人为本,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姜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82-87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人的公民意识淡薄,培养和强化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应忽视的重要问题。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公民概念与人民群众是不同的政治概念。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公民权是为了确保公民的权利,实现由群众概念到公民概念的转变,由法律规定并予以保障的公民的某种行为;并且通过公民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董学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9-86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刘曙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41-4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全球化不可能消除文化差异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锻炼文化的民族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既立足于中国又面向世界 ,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又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的文化自觉 ,也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亟待高等教育工作者去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文章初步讨论了在专业实验教学中怎样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和开设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问题意识淡漠、运作性不强,是制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突显问题意识,需要矫正体系本位意识、功利主宰导向和片面意识形态化。向问题意识转变,意味着在设问方式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都应有相应的转变。提倡问题意识,不能抱持急功近利的心态,而要张扬一种超越情怀,并在咨政与怡情、建构与解构、学者人格与多元追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从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不同层面探讨了信息需求差异,并将不同类型的受体对待信息的态度和利用信息的效率进行了评估,为信息传播主体进一步搞好农村信息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对信息扶贫和科技扶贫的不断规范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民·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0-47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 ,它直接与国家相连并被认为是政治民主的一个关键因素。西方公民教育的核心 ,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公民意识。我国传统上只有臣民而无公民和公民教育 ,民国建立后所实施的公民教育也不成体系。真正将公民教育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 ,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立足于公民的塑造 ,培养公民的意识、观念与精神 ,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诠释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鄯爱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儒家诚信伦理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价值 ,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经过转型、更新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成为现代社会诚信的伦理基础。具体说来 ,应从诚信伦理观念、诚信伦理生活、诚信伦理制度三个层面对儒家诚信伦理进行现代诠释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 ,权利意识的确立是重构现代中国诚信伦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教育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何,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了解目前工科大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思维和行为,以及他们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见解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教育、设置绿色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摸底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