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39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499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sed the influence of praise and criticism on moral pride (the pride we feel when we believe we have done something morally good) and guilt. Ninety-two adolescents (age: M = 15.17, SD = 0.43; 44.6% girls, 55.4% boy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which outlined 10 scenarios based on combinations of three variables: the moral nature of the action (positive/negative); praise, criticism or the absence of either; and the source (parents/peer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indicate the intensity with which they would feel pride and guilt (seven-point scale). Praise of positive actions increased pride. Interestingly, criticism of positive actions reduced pride and increased guilt, while praise of negative actions reduced guilt and increased pride.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ride felt after a criticized positive action and that felt after a praised negative action. A parallel effect was not, however, observed for guilt.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strong, sometimes pernicious, influence of praise and criticism on guilt and pride and, even more, the need for praise by others in the experience of moral pride.  相似文献   
2.
张慎 《北方论丛》2015,(6):43-47
雷达是秉承着当代文学社会历史批评传统走上文学批评道路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50—70年代存在“泛政治化”“泛阶级论”的弊病,并在“文革”期间走向了极端,沦为沾满血污的“棍棒”。为了使社会学批评正常化、健康化,1980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学批评的“真实性”“时代本质”“思想倾向性”等尺度进行了调整。雷达的文学批评历程恰恰体现了社会学批评方法面对时代转型与文学新潮进行积极调整的过程。与阎纲、许觉民等年长的批评家一道,雷达迎纳新潮,独立思考,渐渐形成了他凝聚着个性魅力的“历史—美学”批评,为备受质疑与冷遇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开拓了蜕变与更生之路。  相似文献   
3.
空间的伦理性为发现和理解文学中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从文学伦理学批评来看,阿瑟·米勒的戏剧《桥头瞭望》通过语言、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方式建构戏剧的社会空间、家庭空间和心理空间,反映了居于美国中下层的意大利移民所面临的伦理两难、伦理身份的混乱和内心无意识的禁忌情感,打破了戏剧的“第四面墙”,在演员与观众构成的交往空间中直接进行伦理教诲,启发人们关注现实社会中伦理准则之间的冲突以及禁忌情感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中都市题材被作家从不同角度以批判的态度关注,着重表现了都市的负面特性:殖民性、腐朽性、封建性,这种批判态度表现出作家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和民族精神的探索。随着当代都市的发展,作家们对于都市的批判姿态应该调整,以开放的新眼光重新思考这一现代化命题。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7.
In an introduction to her webseries Tropes vs Women in Video Games, critic Anita Sarkeesian makes a disclaimer: “This series will include critical analysis of many beloved games and characters,” she says “but remember that it’s both possible, and even necessary, to simultaneously enjoy media while also being critical of its more problematic or pernicious aspects.” Sarkeesian’s statement pre-empts a common complaint made of feminist criticism: namely, that it inhibits the consumer’s pleasure in her or his favourite text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feminist criticism is in fact intrinsic to many viewers’ enjoyment in popular culture. Surveying texts such as Feminist Frequency, Jezebel, and the television recap series Rosie Recaps, I develop the concept of pleasurable criticism as a way of describing the increasingly visible modes of feminist enjoyment discernible in the broader culture. By identifying pleasurable criticism as a view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feminist criticism can be constitutive of rather than extrinsic to pleasure.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批评视角看,文本中的空间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一种蕴含多维文化信息的指涉系统,注重文本中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在美国华裔作家雷祖威的短篇小说《生日》中,与华裔青年华莱士·王的爱情故事相关的几个空间场景不仅再现了华裔的现实生活世界,更充分展示了他们居于社会边缘的处境与内心疏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自省是真实可信的,应引起红学界高度重视,他的红学研究思想的重大变化同1954年那场对他的批评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对当年那场"批俞评红"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只讲负面问题,全面否定其正确性和必要性。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乱象正是当年批判过了的错误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泛滥。这种泛滥同对当年的全盘否定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