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李焕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115-117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必不可少的自然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3-37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审美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联,一方面,审美是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多通过审美的方式表征出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越发呈现出这种联系的紧密。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并非虚假意识,也不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它并不提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审美意识形态再生产着真实的社会关系,是用来支撑我们"现实"的幻象建构;它形塑、组织、扩展并支配着我们的日常存在,是我们无从逃避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需求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10 11份调查问卷 ,分析了江苏省四个城乡社区 6 0岁以上老人和 40~ 5 9岁潜在老人的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结果显示两组人群都渴望得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及时、便利、有效的社区医疗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据此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应该成为社区老龄服务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成四堂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15-418
思想政治课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要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构想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贴近学生的实际,选取生活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种历史生命记忆的日常生活还原叙事——关于《古炉》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论从何种角度讲,"文化大革命"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都是应当面对的。就当代中国文学而言,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叙述,但是,这其间仍然存在着进行历史艺术叙事的空间,需要作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建构起更为逼近历史状态的叙事形态。当代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生命记忆的历史叙事。其间涉及到了诸多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解析着这部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当代中国平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林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62-166
随着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高涨,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平民文化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具有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必将取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但目前,平民文化还需注意处理好文化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8.
陆扬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51-154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叙事与当代上海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1):95-99
日常生活叙事在上海现代文学中有其独特性。建国后,上海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集聚地,处于被改造的境地,日常生活由此被纳入社会整体目标下,失去了独特性。80年代中后期,上海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在回归中发展,展露出积极向上的生存理念。进入90年代,上海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多种姿态。本文对上海当代文学中的日常生活的发展流变作一总体的描述,并力图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嬗变。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年兴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