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65篇
  免费   2003篇
  国内免费   361篇
管理学   2935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602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593篇
丛书文集   4872篇
理论方法论   1800篇
综合类   32777篇
社会学   2874篇
统计学   8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503篇
  2020年   614篇
  2019年   602篇
  2018年   591篇
  2017年   713篇
  2016年   736篇
  2015年   875篇
  2014年   2115篇
  2013年   2771篇
  2012年   2658篇
  2011年   3056篇
  2010年   2521篇
  2009年   2846篇
  2008年   2852篇
  2007年   3238篇
  2006年   3448篇
  2005年   3382篇
  2004年   3063篇
  2003年   3081篇
  2002年   2361篇
  2001年   1992篇
  2000年   1060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营企业因其独特的成长环境与发展传统,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挑战,品牌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工商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切入,以湖南省华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劲仔”品牌为典型个案进行剖析,首先梳理处于系统成长期的“劲仔”品牌三个发展阶段特征,发现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应处理好的三组平衡——引领消费需求与追随需求之间的平衡、管理商品实体形态与构建品牌符号体系之间的平衡、维护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和劳动者利益之间的平衡。同时,地方文化、行业前景、时代召唤,也为民营企业品牌成长注入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今天,网络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网络文化在不断更新,网络文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网络文化管理主体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互联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网民,理清网络文化管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联机制,有助于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管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城乡融合和农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对于地方实现特色发展和典型引领,实施基层治理创新具有重要靶向功能。围绕"多源化-差异化-依赖互补-生态系统平衡"的要素耦合与"动态化-调试化-创新化-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建构整合思路,对地方生态特色化发展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建构。基于江苏省南京市Y镇的生态发展经验,依据"政治合法-政策合理-行动合意"的路径对该镇复合生态治理的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特色小城镇内生聚合发展的新模式,即特色小城镇生态复合发展应基于复合生态系统治理的特征诉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平衡关系,推动"三生"空间体系建设,促进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创新治理体系,引导城镇更新和社会有序发展。对于现实存在的结构化困境问题,需运用复合生态治理的要求加以矫正和规范,培育多源要素耦合的基础,将其重新整合最为关键的要素及对应体系,发挥内生聚合效应,重新实现新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5.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部分校舍被称为“嘉庚建筑”。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且每栋建筑被冠以独特的名字。其命名有的源于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且都非常典雅,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其命名有四个特点:(1)源出广泛,用典精准,寓意深刻;(2)与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形成十分巧妙的结合;(3)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让大楼亦成为育人的“大师”;(4)善用人名激励后人,善用地名以慰乡情。其命名借文化之力,彰显了陈嘉庚先生“在文化环境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嘉庚建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6.
采用 Hicks Moorsteen指数对中国省域以多维城乡差距为非期望产出的包容性全要素生产率进 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多维城乡差距的包容性 TFP指数低于传统 TFP指数,技术进步的快 速下降是导致 TFP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包容性 TFP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 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区域差异;滞后一期的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全国以及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包容性经济增长存在“倒 U型”关系,城乡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地 区经济发展与包容性经济增长正相关。城镇化率有助于推动全国以及东、中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但 与西部地区包容性经济增长负相关。产业结构对包容性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要推动经济包容性增 长,必须缩小多维城乡差距,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并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以 及城乡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 154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探索累积生态资源、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青少年拥有的生态资源数量正向预测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而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于生态资源数量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关系。这表明,累积生态资源既可直接对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积极影响,又可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间接作用。因此,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需要凸显青少年在自身发展中的自主性以及多重生态资源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显著性检测和超像素分割的本色织物疵点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从收入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32%,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个体的相对剥夺状况,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家庭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融资约束、并促使家庭社会资本拓展。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也存在城乡群体和年龄群体的差异。因此,让数字赋能扶贫,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虚拟集聚作为新兴现象和新生学科增长点,颇为前沿且涉及学科广泛.文章详细梳理了虚拟集聚的内涵、特征、模式、诱因、影响及具体应用并分别予以评价,概括总结了虚拟集聚的学术分歧及未来拓展空间:空间理念各异、风险透析不足;主要针对制造业,对新兴业态挖掘不够;多从微观企业、产业入手,缺乏区域视角、国际视野的拓展;量化研究及典型案例解析更有待强化等.指出应倡导跨学科的视域与胸襟,探索学科的包容性发展.未来需要贯彻六大双轮驱动机制(即集聚与分散双轮驱动、传统地理与新兴地理双轮驱动、微观和宏观双轮驱动、共性和个性双轮驱动、学科探索与实践运用双轮驱动)的精髓与理念,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集聚的学术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Damage models for natural hazards are used for decision making on reducing and transferring risk. The damage estimates from these models depend on many variables and their complex sometimes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damage. In recent years, data‐driven model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capture those relationships. The available data to build such models are often limited. Therefore, in practice it is usually necessary to transfer models to a different context. In this article, we show that this implies the samples used to build the model are often not fully representative for the situation where they need to be applied on, which leads to a “sample selection bias.” In this article, we enhance data‐driven damage models by applying methods, not previously applied to damage modeling, to correct for this bias before the machine learning (ML) models are trained. We demonstrate this with case studies on flooding in Europe, and typhoon wind damage in the Philippines. Two sample selection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from the ML literature are applied and one of these methods is also adjusted to our problem. These three methods are combined with stochastic generation of synthetic damage data. We demonstrate that for both case studies, the sample selection bias correction techniques reduce model errors, especially for the mean bias error this reduction can be larger than 30%. The novel combination with stochastic data generation seems to enhance these techniques. This shows that sample selection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are beneficial for damage model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