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从产品寿命角度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较高的资源效率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目前绿色供应链理论还不够系统,尚处在形成阶段,可以划分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营销四个研究领域。环境法规完善、政府的环境监督职能强化、培养消费者环境意识、企业信息技术与环保技术的提高是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
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排污权交易政策旨在通过建立一个有效的排污权体系,以激励容量资源的"所有者"更有效地使用环境容量,从而实现环境容量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其理论基础是科斯的"通过权利的清晰界定来获得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论断。首先,科斯使"交易费用"成为研究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和配置效率问题的有效工具。其次,对外部性问题的解决,科斯强调建立产权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私有产权加价格机制"的解决方案。再次,科斯强调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分析方法的改变,在设计和选择方案时,既要考虑制度变化带来的效果,也要考虑各种制度的运行成本和转换成本。 相似文献
3.
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131-135
<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中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主体的确定重要而复杂,一般可以采取计划单位识别、第三方识别和公布有关消息由公众自我识别三种方法;公众对一个计划的介入可以分为知道、介入和参与三个水平,可以按公众参与的程度,将公众参与划分成从完全没有参与、有所参与、平等地分享计划权力到完全控制计划过程的不同等级;公众参与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必须与整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政治文化、公众素质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勇健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分析了70年代初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理论纷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关键子概念是“可持续”,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可持续”内涵有不同理解。生态学家强调生态环境诸要素间的互补,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任何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为代价;主流经济学家强调资源间的替代性,认为只要不违反最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某些资源或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其它学者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争论主要发生在主流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争论焦点是生态和资源的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操作性的定义目前仍未建立,尚需学者们深入研究和完整把握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间的联系,突破此难题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环境管理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Ramsey(1928)经济增长模型不同,本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环境质量,讨论了以政府花费形式的环境管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动态最优化方法,运用Pontryagin极大值原理,得到一个三维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导出了政府花费、环境管理的效率对均衡的环境质量、资本存量和消费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季良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6-29
在阐述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内涵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EMS运行效果和影响因素,结合当前我国的环境管理要求,本文得出结论:构建和实施环境管理系统是企业节约资源和增加环境效益乃至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李挚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2):122-128
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环境保护工作应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模式正在形成.新的环境管理模式更重视公众的切身感受及其环境权益的实现,其管制目标理念、法律义务和责任设定、管制措施等与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不同.管理模式的改变对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都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应当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进行环境法制转型,在立法目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救济等方面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政策研究的特点及问题--一项基于文献计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677篇文献的来源期刊、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的区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资助情况和国际化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政策研究主要有八大特点,即期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期刊多由国家级的部门、研究院所和学会主办;研究者具有男性化、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主力,两者间的合作、高等院校间的合作是主要的机构合作形式;研究内容的地域性较强,且西北地区最受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多领域、多问题、多角度;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多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资助力度逐步增大,提供和接受资助的多为国家级部门;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同时发现,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环境科学类的专门期刊较少,其总刊载量也较少;研究者学科背景专业化,但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参与研究的主体单一,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较少;早期环境问题频发地区仍为焦点,新型环境问题发生地受关注不够;对新型环境问题研究不够,研究略显宏观而不深入;忽视实证研究,且缺少一手数据;基金等资助力度仍然不足;国际化的整体程度仍然不高。为此提出,应采取多条途径加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研究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起因上市公司故意拖延披露事故信息而加剧环境污染损害的现象,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相关文件,强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但仅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规范问题,却不深度创新现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制度,环境责任难以内生为企业主动环境战略和环境策略行为,环境污染事故随时可能发生.鉴于日本众多企业通过环境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事实,设计能够深入到企业环境管理具体层面,贯穿企业环境管理战略、计划和绩效三个层次,具备分行业评价能力的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经营等级评价体系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着重探讨了该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以及今后的研究构思.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环境管理学的特点则体现在边缘性、综合性与实践性上,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环境管理本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