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2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046篇
人口学   71篇
丛书文集   314篇
理论方法论   100篇
综合类   1958篇
社会学   35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97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tersectionality allow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In this article, I use intersectionality to explore how my lived experience of marginalization is different from one context to another. I reflect on how the nature of intersectional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oppression are altered by context. Grounded in a brief reflection of my fragmented experience in two different contexts, I explore how my identities and their intersection “mutate” from the Egyptian context to the UK context. Then, I reflect on how the intensity of oppression changed with this alteration in my intersectionality. In contextualizing my intersectional experience, first I problematize viewing intersectionality as a fixed acontextual ontology. Second, as a student immigrant and racialized minor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I seek to extend intersectionality and move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ategories of race, class, gender, religion, and sexuality to include precarity as a pivotal social category that amplifies the intensity of oppression and marginalization, especially when intersected with race and gender. Finally, in sharing my reflection as a Middle Eastern woman, I contribute my unique experiences in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 voice that has been muted, invisibled, marginalized, and excluded from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2.
民族记忆既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文化表征。民族记忆作为延续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内在根基,通过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建构民族身份、塑造民族形象等形式传承和彰显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特征。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瑶族民族记忆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因,并阐释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对培育和铸牢我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21,12(8):79-84, 128
中国民族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关系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各民族来看,它既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已经在历史上消亡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柔然、契丹等;同时,也包括在历史上产生,并延续到现在的民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55个少数民族。从民族关系来看,它既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如藏族与蒙古族的关系、满族与蒙古族的关系、维吾尔族与回族的关系等等。在这众多内容中,各民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其基本的内容。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涉及到以上相关部分的很多内容,要将民族政策弄清楚,首先就要去研究相关内容。民族政策本身又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政策的执行、民族政策的评估和民族政策的调整与终结等。民族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民族政策的决策者与决策对象、民族政策的决策信息、民族政策的决策理论和方法,和民族政策的决策结果等四个部分。本文主要运用民族政策理论,从这四个方面对历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制定进行介绍,进而从一个侧面说明各民族政权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晓刚  陈秋燕  王梦龙 《民族学刊》2021,12(5):50-59, 112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当前,我国政府和学者已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与应用成果,但也出现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化”、“单一学科化”的窄化趋势。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认真梳理这些政策、理论与实践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合理构建其理论体系。具体来看,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依据我国的国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行为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学、民族学、预防医学、社会工作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策略有效解决社会心态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公共危机管理、民族团结提升、社会共同体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美好生活实现等社会治理问题,有效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中国特色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马富英  依乌 《民族学刊》2018,9(3):37-42, 109-11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和民族实际的民族纲领政策,开创了一条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之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纲领与民族政策主张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独立、民族分离、建立联邦或区域自治等方面去阐释。随着我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已认识到民族独立或联邦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主张民族自决和实行联邦制,并最终确认了在统一的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认真分析长征时期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演变进程,对新时期科学总结党民族工作经验和指导民族工作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始终怀有反清复明抱负的王夫之,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研究、反思和评论,系统阐述了“不以信义结夷狄”“夷狄相攻,中国之害”“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及“和亲无耻”等思想观点。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也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体验,还有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影响。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经验理性和托古论今是王夫之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特征。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时代局限、阶级局限、认识局限以及狭隘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的正统观在早年表现出淡薄华夷之别的超越性,在评判古代政权正统性时重一统而轻种族,晚年却流露出明显的“尊王攘夷”倾向,越来越重视古代政权的民族性问题。欧阳修正统观的发展变化,既与隋唐时期重文化、轻种族的民族思想、正统观的发展有关,又受到了北宋中期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欧阳修晚年的正统观是宋代正统思想发展由“宽”转“严”的重要节点,其思想为南宋思想家所继承,发展为民族情绪强烈的民族正统观,在元明乃至清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对欧阳修正统观中民族因素的研究,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乡村治权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治权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既有研究对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权结构的认识,强调从精英/能人的能动性出发,或是侧重于精英权力存在的社会组织土壤。然而这样认识路径,既弱化了传统共同体内涵的整体性权力面向,也遮蔽了边疆乡村社会复杂而又特殊的治权结构事实。通过中国西南区域农村深度调查材料发现,传统时期的治权结构表现为整体性权力与个体性权力的复合支配,具有三层逻辑意涵:一是作为权力化身的整体对个体的支配,二是拥有权力的个体对处于服从地位的个体的支配,三是整体性权力支配往往优先于个体性权力支配。民主改革以后,复合型治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历史的底色尚未完全褪去。在当今社会,探析复合型的治权结构及其嬗变进路,促进治权结构的现代化,最终转向整合式的治理图景,无疑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加快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A need exist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racial/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marginalization may be involved in their education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e therefore examined the link between critical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and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outcome expectations among racial/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Following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 conceptual pillars, we developed a testable model integrating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cognitive variables. This model was tested with 135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Data analysis included path analyses and tests of model fit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higher critical agency is linked to higher career decision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and (b) critical action and reflection have a bidirectional link and predict higher critical agency.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iming to close educational and career gaps among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