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4篇 |
完全免费 | 39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248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58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59篇 |
2008年 | 153篇 |
2007年 | 185篇 |
2006年 | 200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穆光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养老问题的关键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 ,但“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这两个角色是可以分离的。正如“机构养老”并不必然等于“社会养老”一样 ,“居家养老”也并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据此 ,本文区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 ,并在这个基础上论证了传统养老方式变革的必然性。在城市 ,“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的组合正日趋增多 ;而在农村 ,自我养老的比例则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其治理模式常常包含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两种手段,两种治理手段交织形成了弱关系治理弱契约治理、弱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弱契约治理、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4种治理模式.环境干扰、资产规模、企业领导价值观以及所有权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了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治理模式又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实证研究显示,在强关系治理强契约治理的模式下,家族企业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3.
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与偏差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迎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对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主要社会保障项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尝试和探索。这一时期的改革在制度本身的建设、制度环境的建设及立法保障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多种原因,总的来说,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步伐不大,制度化程度还不高,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保障功能差且比较脆弱。改革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保障功能估计过高,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稳定的推进措施,政府本该履行的角色不到位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中国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模式经受了各种变迁的压力。对老年人家庭支持获得的多因素分析发现 ,西方学者关于家庭支持的理论和假设 (如权力与协商论、互助论和合作群体论 )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状况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城镇老年人家庭支持的获得与老年人资源的拥有、交换的提供和对子女投资的数量之间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而是受到包括诸如传统文化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学和社会学的热门话题。但是过去关于养老的研究忽视了家庭养老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中国的代际关系与西方代际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仅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是无法理解中国的家庭养老的。因为在中国,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和伦理的因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本文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以1999年9月的"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北京市城区家庭养老的现状所做的定量分析为基础,认为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是建立在老年人对下一代的"责任伦理"(老年人对子女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家庭养老的三个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尽量自立,始终想的是减轻子女的负担)的基础上的。家庭养老并不意味着子女给予老年人对等的"反哺",事实上老年人的付出总是远远大于子女的回报,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真正需要子女给予帮助和赡养的年龄已大大推迟。 相似文献
6.
穆光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6):25-33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预测,中国人口转变既带来了人口红利,也带来了人口负债和人口风险.研究集中讨论了伴随人口转变而来的人口发展风险问题,概括了人口转变的六大特点以及人口发展的九大风险.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本质上是风险社会,一个人口学意义的风险社会正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在形成和发展中.1996年,中国成为人口转变意义上的风险社会,2016年后将演变为高风险社会.但和谐社会拒绝不安全的人口转变.成功的人口转变需要坚守计划生育的底线伦理和重建坚强有力的家庭结构."城乡统开二胎"是值得尊重的"底线生育权",是规避人口发展风险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6):116-121
长期以来,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性没能得到学术界、政府及社会的充分重视,理论与经验分析甚是缺乏。该文在苏琦、李新春(2004)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考察了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文章发现,业绩良好的上市家族企业可以寻求改变公司治理结构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但业绩较差的上市家族企业则应依靠财务状况的改善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的家族意图与家族治理行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在家族企业定义研究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家族意图--家族治理行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主在家族化意图和家族化治理行为方面的表现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具有不同自我认知的民营企业主在家族意图上存在明显差异;家族化"价值观"对家族化"态度"有正向的影响;家族管理意图与家族管理行为、家族控制意图与家族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族所有意图与家族所有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家族企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形态分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将近年来有关家族企业的定义进行了归类与梳理,对其中重要观点进行了集中评述,并综合各方面的见解提出了基于产权条件、家族条件、管理岗位条件和控制权条件的家族企业定义.此外,还基于该文的定义对家族企业进行了形态分类,确定了家庭式企业、纯家族企业、准家族企业、混合式家族企业几种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