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711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absence of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is a fundamental children's right and a major milestone of civilized society. Similarly, reports on incidences of violence by children and youth, including severe cases with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speak to the need that the trauma of exposure to violence in childhood needs to be addressed. While violence and its risk factors are generally understood, what is less clear are the essential protective factors, how we can identify those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how we can use them to prevent and address the trauma of violence exposure in children and youth. In this report, I review pathways of child and youth violence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 as a central protective factor. Negative emotions of frustration and anger can underlie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Kind emotions, such as caring and our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others emotionally, can serve as social-emotional protective factors. A brief review of the central social-emotional process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provided, including the human capacity to feel with others and express empathy, be emotionally aware and care about the effects of one's own actions on others, and be able to regulate the self and their emotions. Given the negative widespread and long-term impact of exposure to violence, I describe research-informed attempts to prevent violence exposure across development. Taking a humanistic, strength-based perspective, the focus is on social-emotional protective factors to address violence and nurture mental health in every child. I conclude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生态系统理论和贝特森元关联理论,可以拓展出万物关联生态体系概念以及相关的生态理论范式,并由此分析产生灾难的心智根源;灾难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的断裂,是一系列生态要素的连锁反应甚至剧变,涉及诸多因素的干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但是其深层根源却是错误的人类生态观。需要建立“以生命为本”的价值取向,建设人文生态,优化元关联的生态体系,这是避免灾难或者从灾难迅速恢复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梅山儒礼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一脉相承,虽然有神秘的程式,但无论是框架、内容,还是形式,都体现出我国儒家所倡导的平等的人本精神。单从祭祀活动所选取的祭祀对象就可以解读出梅山儒礼呈现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谐生活、兼济天下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但丁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积极的理想主义以及丰富的人本思想。但丁终生对意大利乃至西欧的社会变化与市民思想行为进行尖锐评判,并强烈批判教会腐败,愤怒谴责贵族的堕落与政治纷争;在早年从政与后期流亡途中,但丁通过系列著述与勇敢斗争,展示了追求和平统一的理想;但丁将人们关注的重点从对上帝和天堂的盲目崇拜转向对世俗生活的赞美,充分肯定人的情感、理性与尊严,其人本主义思想明显超越了中世纪晚期的宗教神学。马克思最喜爱但丁,终生以“下地狱”决心投身政治经济学研究。不过,马克思更关注普通劳动者,其共产主义理想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超越了但丁仅关注社会上层的狭隘性;与但丁晚年的消沉保守相比,马克思理想更为坚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持续终生,整体上突破了但丁人文主义思想的宗教束缚与神学局限,表现出更为全面彻底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现行医学生选拔和培养模式、独立院校校园文化薄弱和“三本”学生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独立医学院校应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校园文化、增强临床教学等四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缓和当前的医患矛盾,更有助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正在各大高校开展。文章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地位,探讨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以国学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方式,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物质“形象”的第一层面被人们所感知的“物象”是不依赖于人之意识的客观存在。基于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的实证研究,认为其能够体现系统的传统造物文化思想,将其概括为“规则、参照、功能与技术、核心”四个层面,并从中揭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造物文化思想对传统村落人文物象具有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医学人才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协调发展。中医人文教育既是医学模式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进医患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中医人文教育必须以培养高等中医人才为核心,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体现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借鉴创新的高度统一,全面提升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涵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学识的拓展、品德的熔铸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馆在流通工作中对大学生做出富有人文关怀的服务,以求达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和图书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